“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读书时对书上所言不能完全相信,如果这样读书,还不如不读书。对待读书的态度早在2400多年前,孟子就为人们做出明确的宣示。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贡献和陈述。人类文明重要的显示物品中,书当为重要的一项。后人的成长、进步与发展,往往依托书的启蒙与指导。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对人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那就是读书,也就是从书本上吮吸前人的经验,掌握前人的知识,操习前人的技能。
书的呈现方式经历了原始呈现方式、册牍呈现方式、纸印呈现方式,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呈现方式。书的广为呈现展示着知识的广为传播,经验的广为掌握,技能的广为操习。
在读书的态度上有这样几种:一是照单全收奉为经典,二是偏读偏信莫衷一是,三是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四是领会奥理淋漓发挥。
常见很多读书人,读上一本书就信以为全真,把所读之书当作神明,字字金玉,句句神律,一切照办。殊不知一书只是一家言,只是作者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反映和记录,经常保有片面性、局部性和错误性。如果读者照单全收奉为经典的话,势必把其中所保有的片面性、局部性和错误性也一并纳入自己的智库,使自己的智库变成了容纳多种具有片面性、局部性和错误性垃圾的储藏地。
也常见一些读书人,对所读之物,有点信,又有点不信;有时对所读之真倒是未必相信,却对所读之非信以为真;有时是读后不知所云,接纳不了一丁点,还带来了彷徨、迷茫和莫名。这种读书可真是浪费精力,人为地制造迷途,带来的彷徨让人举棋不定,带来的迷茫让人不知所措,带来的莫名甚至将错就错,还可能一错到底,毁了这位读书人。
也有一些读书人就很有水平,能够把书上的知识联系实际,不仅把书上的知识理解个透,还把其中的内容和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挂上钩,运用其中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为解决实际问题开锁解惑,同时还在这一过程中将书上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广阔性的蔓延,让其发挥更为广泛的使用价值。这样的读书充分体现了活学,又奇妙地显摆着活用。
更有上乘读书人,能从书上领会别人读不出的至理,觉悟别人嚼不出的内蕴,还从中启发了智慧、灵感和神思,从书中一点开拓出自己智慧的一片,从书中一句感应出奇妙的思绪串串相连,从书中的一段轰出一阵连锁反应像原子爆炸般激活无尽的爆炸性思维,闪烁着灿烂的火花,跳跃在时代的出版中,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这就是在读书信书中,阅出不信,阅出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