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幸福


  众人眼中的成功并不等于幸福和快乐,积极心理学教你如何调整自己。

  作者:郑悦

  一份来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报告显示,以5分为满分,企业家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值在3.6至3.78之间,他们的幸福感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强。这些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为什么却不觉得自己幸福呢?同样因为缺乏而产生的对幸福的强烈渴望,也出现在精英阶层。近年在哈佛大学,一门被学生叫做“幸福课”的选修课,其听课人数甚至超过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些精英中的精英为何也觉得自己这么不幸福呢?

  拥有哈佛大学心理学、哲学双学士学位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的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原本是一位有望夺得世界级奖杯的壁球运动员,但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在比赛中大失水准,并受伤病困扰不得不在黄金比赛年龄退役。他为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研读了相关学位,并教授自己的心得。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成功都不能让他们感到幸福和快乐,而这来源于他们自身力求完美。事实果真如此吗?用《幸福超越完美》(The Pursuit of Perfect: How to Stop Chasing Perfection and Start Living a Richer, Happier Life)一书中列举的一些观点校验一下自己,答案也许出乎意料。

  

  不完美的完美主义

  一般人对于参照某种特征而反省自身的事情,都有着天生的抵触心理——“这不是自我暗示,对号入座吗?”那么,如果你现在身受缺乏自尊、饮食失调、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社交恐惧症等等病症之苦,就要反思一下这些因何而起了。

  一个员工如果总被他的老板揪住缺点不放,无论他做什么,老板总是不满意。这样的人不太可能拥有健康的自尊心。而一个完美主义者则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加给自己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做事进程应该是直线、害怕失败、关注终点、要么全有要么全无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防御性、习惯发现缺陷和苛刻等特征,都会令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阴暗和挣扎。而他们又习惯隐藏自身的这些问题,并试图向外界展露假象。而一旦内心的挣扎崩塌,他们常以自杀等极端行为来了结自己,而这又带来更多的问题。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认为人们无法感受“伪装下的自信与自尊之下的力量”。

  完美主义者即使成功也不快乐,而追求成功又是这个社会一下向人们灌输的普遍价值观。现实又告诉人们,渴望成功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都会不断激励自己以实现越来越高的目标,而这在实际效果上,实现了个人成功和社会进步。那么什么样的人既能成功又能感觉快乐呢?泰勒认为是“最优主义者”。

  其实,完美主义并不完全是个负面意义的词汇。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尽管完美主义被视作神经官能症,但完美主义在某些时候是推动人们努力工作并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的重要动力。因此,心理学家将完美主义分为适应的、健康的“积极完美主义”和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显然让人们产生心力交瘁、亚健康状况不断的是“消极完美主义”。为了以示区别,泰勒将“积极完美主义”命名为“最优主义”。最优主义与完美主义的最关键区别在于,最优主义承认现实是有条件限制的,因此他们可以接受失败、悦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直面现实并享受成功。

  恐惧失败大概是完美主义者最明显的特征。由于恐惧失败,他们首先关心怎样才能避免跌倒、走错路、犯错误和做错事,以实现可以直线达到目的的愿望。为此他们会因害怕而避开挑战,远离一切有失败风险的事情。反过来,这样小心翼翼地力求成功,如果一旦失败,他们容易陷入崩溃的境地。而最优主义者,却能意识到失败是学习的途径,最终将获得成功。心理学家谢利·卡森和埃伦·兰格评价最优主义者意识到“逆境并不总是坏事,它可能显现出更多选择和启发,而这些在顺境时往往无法被意识到”。

  实际上,最优主义者对于自己既要求积极上进又不苛求自己的根本原因,是接受自己“全然为人”,而人本身就是会犯错和有情绪起伏的生物。这道理是不是太过简单了点?难道在高智商、科技发达的21世纪,人们反而在这个问题上犯糊涂了吗?追究完美主义形成的社会原因,这可能是作者最想让聪明的读者思考的问题。

  回归人性

  大多数人,特别是中国人在回忆起童年时,总会记得家长们教我们:“好孩子是不哭的”。于是在悲伤、愤怒、恐惧的时候,出于教养,人们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没错,如果人们毫无遮拦地宣泄情绪,社会关系将无法维系。与别人相处时隐藏某些情绪是人在社会生存的必然法则,但是这种惯性让人们在自己独处时也压抑情绪。比如,愤怒会导致人们失去朋友,为了成为一个令人愉悦和好相处的人,人们习惯压制自己的焦虑、恐惧和愤怒。

  但是,另一个恶果产生了。逃避回想创伤和焦虑事件,使得这些事件在人的头脑中不断重现,从而引发恶性循环,人们会发现自己更加难以摆脱焦虑性障碍,就此陷入与自己的交战的困境当中。泰勒提出,最优主义者的做法是寻找情绪的正确宣泄途径,正视自己的不良心态,不用与人的天性对抗,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享受“放轻松”。

  实际上,完美主义倾向的形成往往从人们的孩童时期就开始了。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认为,家长对于孩子教育中的高要求,导致了完美主义的形成。而这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亚洲家长中是最为突出的。不仅仅是“好孩子不哭”,“你为什么没考100分?是不是骄傲了?”诸如此类的言语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对自己苛责的人。实践已经证明,被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成长起来的人,很难有幸福感。而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日中国,这带来的心理问题更是涉及多层面人群。贫富差距的拉大、功利主义、实用哲学的盛行,让丧失了主流的价值观的人们更加迷茫,甚至遭受心灵煎熬。

  关注普通人心理活动,注重人类自身潜能和力量挖掘的积极心理学被视作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积极心理学是指区别过去以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消极心理学而言的,主要以研究人类的主观体验形成的生理机制以及途径。这包括对过去时的幸福感、满足感,对未来时的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现在时的快乐和幸福。

  《幸福超越完美》用前半部理论将人们带离“追求完美”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幻,用后半部应用和冥想方法教给人们实际操作方法,避免陷入“纸上谈幸福”的苍白。实际上,书中用了大量暂停和练习内容,帮助读者们去亲身实践这些原则。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关于完美主义和最优主义,人们最需要了解的一个真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或者一个绝对的最优主义者。人们更多是习惯在某件事件上追求完美主义。所有幻想着自己生命中的某一个时刻,从完美主义者完全转化为最优主义者,或者有某一刻,自己可以完全停止拒绝失败、痛苦情绪和无法享受自己成功等苦恼,也只是过于完美主义的苛求。

  泰勒的观点是,人们可以不断增加自己作为一个最优主义者所享有的生命时光,即那些自己愿意接受跌倒和缺陷、当拥抱受伤的情感、欣赏和享受自己的成功之时。生命是一种修行,正如卡尔·罗杰斯所说:“美好的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当人们学会正视自己、不压抑人性的时候,也许追求的生活才更接近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