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教授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教师的学术研究要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更多的真谛,获得更多的真知,最终增加人类知识的积累。因而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和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生命之所在。学术研究活动不同于知识普及和一般的课堂教学,它追求的是创新知识,即要讲出人所不知、人所未言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从理论上讲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即质料层、结构层和理念层,我认为学术原创必须体现这三个层面。其中,质料层包括研究资料、研究素材和学术积累,学术原创不是一时的灵感闪现,也不是智力的技巧,必须以扎实的研究资料和学术功底做支撑。结构层就是学术研究的规范与方法,包括与此相关的话语、符号系统。学术首创及其学术思想的每一步推进,从形式上看都是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突破。理念层的创造是整个学术原创的落脚点,是学术原创活动的内核与实质,学术原创必须扎根于理念层的沃土之中。学术原创活动是以理念层的创造带动结构层,进而影响质料层的知识创新过程。因此,学术研究拒绝平庸,学术研究反对急功近利,学人、读书人应当尽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高度重视学术创新,努力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成果来。学术创新的本意就是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如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或者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者发掘新材料和新证据。学术研究成果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遵循学术规范,具有长期的学术积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科学研究工作者,他必须随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补充或者体现到教学内容当中去,通过不断地更新、完善自己的教案,达到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传授的含金量。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记忆。我们平常所说的记忆,就是对某一行为、动作、知识技能的回忆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就一个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言,我认为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记忆,才能真正记得住、记得牢。所谓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记忆,说到底就是指在深入思考事实、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过程中进行记忆。理解和熟记如果结合得好,学生就学得自觉,该记忆的东西就会记得牢靠,学生今后就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能否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一般来说,取决于学生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记忆知识的。如果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理解和分析事实和现象来掌握的,而是属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那种情况,那么他今后就不会、也不善于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研究生研究学问尽管不能脱离导师,然而要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又不能仅仅依赖导师,一定要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体会、去揣摩、去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一定要懂得导师的作用只是在于,也仅仅在于指出一个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而真正探索问题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完全要靠自己。大脑是人的意识的堡垒,与别人交流有助于自己的思想修养。当一个人在沉思的时候,这个人并不是在闲着。因为对于学术研究工作者来说,有看得见的劳动,也有看不见的劳动。这就要求导师不能只是有学问,而且要有善于指导和引导学生产生研究学问的兴趣的本领。否则这个教师充其量就是一本“活字典”,或者是一位“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人。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感到自己十分平庸的人,迫切需要道德上的援助和学术方法上的指导。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深化到每个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上来;如果教师在教室里所讲的话,能够成为激励学生投入创造性的能力竞赛,切实落实到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上,那么起码在重点大学里将不会再有诸多智力平庸的学生流向社会,未来的生活中也必将减少许多不幸的人。

教学效果要落实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我历来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不应当像旧社会私塾里的教书先生那样教死书,而应当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的方法。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尽其可能地把“教”与“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教育活动把学生原本空洞的心灵转化成开放的心胸,绝对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身学究气的人。除了一般的学业、观念和兴趣之外,学生还应当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对于教学中的某个具体的学术问题,并不要求教师传授现成的答案以及做出具体结论,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启发学生懂得这个方案应当到哪儿去找?并且让学生通过这个方案达到该学术问题以及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研究生在读书期间,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应当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自觉地去研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2008年在“西藏民族学院50周年校庆”期间,我应邀到该校作学术报告。报告前该校学生处和教务处的领导悄悄告诉我,由于学校区位偏僻(学院设在咸阳),加之平常开展学术活动不太多,偶尔组织一两次学术活动学生“坐不住”。我知道他们这样说的目的,是在给我心理上打一支“预防针”。我倒觉得自己既然来了,就有责任让这里的学生懂得参加学术活动的重要性和乐趣所在。我讲的内容是事先准备好了的《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个小时的脱稿讲座,使拥有几百个座位的大礼堂座无虚席。从报告开始到结束只有人往里面走,没有人往外面溜,走廊和过道里也陆续站满了前来听报告的人。在报告过程中,全场不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报告结束后,该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在陪同我吃饭时,异常兴奋地说:“像这样好的秩序,学生们能够这样认真地听报告,在我们学校还是头一次。”后来该校“法律的公证博客网站,发表《什么是大方之家听了宋才发教授报告后的感想》,从侧面印证了学校领导对我作的学术报告评价的真实性。“学者和知识分子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豪气!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是学术的灵魂,也是学者的首要任务!勤奋刻苦,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天道酬勤!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仲尼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胡适先生曾将其作为座右铭。宋先生亦然!”我觉得这是该校师生对我作的学术报告的最高奖赏。

教学质量要体现在创新型人才的产出上。我历来认为研究生导师最主要的职责,在于有的放矢地培养研究生善于脑力劳动的习惯,这个职责要比对现成知识的传授重要百万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非常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始终注意把教学质量、培育人的质量放在第一位。我经常打比方说,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就是我的最佳产品。如果我的教学效果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优秀、受社会欢迎,就证明我的产品质量好、在社会上有行销市场。否则,就说明我培养的人才“不合格”,为社会产出了“次品”乃至“废品”,就该认真地检讨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行为。一个教师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能光听他自己是如何表白的,而应当看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过程固然重要,但是我以为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结果”往往比“过程”更重要。假如一位教师一辈子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各界的精英和栋梁之材,终究这样的教师你怎么想诬陷他、贬低他都是白搭。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就没有培养出几个像模像样的人才,他就是满天胡吹、甚至雇请人帮他开动印刷机和广播车宣传,也只能够骗人一时而不能骗人永远。我历来相信“有花自然香”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社会实践的真实回应,就是教师最好的教科书。譬如,我培养的2007届博士毕业生黄伟,就是一个大家熟悉的典型例子。留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工作的第一年,他申报的《民族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调整机制研究》,荣获“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独立申报的《民族地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律保障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学术论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比较研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权威期刊《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上;学术研究成果《论民族自治地方税收管理法律制度的改革》,获得“2008年度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还被校学位委员会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对于学生的每一点学术进步都感到由衷地喜悦,我觉得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高,自己的学术生命正好通过学生的奋力拼搏而得到延续和升华。

选摘自宋才发教授自传《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