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户共用一公厕呼唤保障房建设再提速
日前有市民反映,省城四里村棚户区不到20亩的三角地带住了180户居民,这些房子是上世纪50年代盖的,还是砖混房,条件很差,希望列入政府拆迁范围。昨天上午,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来到省城四里村棚户区进行调研,棚户区内简陋的场景让邓委员很“震撼”。 (30日山东商报)
记得去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何永智、张礼慧、严琦实地考察京城最大的蚁族聚居地唐家岭村,蜗居在此的李立国、白万龙演唱自己创作的《蚁族》,不但让委员们感动落泪,而且进一步吸引了公众和媒体对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的聚焦,唐家岭棚户区的拆迁改造也由此提速。如今,济南四里村棚户区180户人家合用一个公共厕所,与当时的唐家岭村是多么的相似。
近年来,为破解群众住房难,无论是济南、山东乃至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同时,都在保障房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去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580万套,今年则增加到1000万套,这一方面表明了政府攻克住房难题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不过,从北京唐家岭村到济南四里村,显然告诉我们,保障房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还需再努力、再提速。
无论是唐家岭村,还是四里村,居民的居住环境之艰难无不让人震慑,其他各地还有多少这样的唐家岭和四里村?无疑需要广大政府官员多到基层去走一走,访一访,对辖区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进而分别轻重缓急,并根据政府财力许可的情况,从最贫穷、最迫切的群体入手,加大推进保障房安置的力度和进度,而不能等代表、委员发现或者舆论曝光后才去“恍然大悟”,赶忙行动。
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倾斜,保障房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大的,不过,也必须承认,或受财力限制,或因无利可图积极性不高,或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些地方尚存在政策贯彻不到位、资金安排不到位、规划建设不到位、任务完成不到位等情况,致使群众告别住房难的预期目标滞缓。因而,要求广大官员胸怀民众疾苦,体察民生艰难,执行保障房政策更严格一些,建设力度再大一些,推进的进度再快一些,力争群众满意度再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