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塑孔子像之我见


     今年春节去给若干老先生拜年,交谈中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国家博物馆门前立起孔子像的事情。就在今年1月11日,一尊高9.5米的孔子塑像出现在国家博物馆门前,由此引起网民们热议,有反对有赞成,甚至有人说“毛泽东躺下去,孔子站起来了”。其实在我看来,这件事可能只不过就是国家博物馆重新规划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件事会挑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呢?我认为这正说明中国当代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紊乱。这件事所引起的争论,对正处在变革中的中国是有意义的。

     针对此事的各种意见中,大致可分为4派:革命派、民主派、国学派和改革派。前两者对天安门塑孔子像持反对意见:革命派认为孔子和天安门的革命意义相悖,民主派则视孔子为封建专制的代表;后两者则表示赞同,国学派特别强调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先贤,而改革派认为孔子像可以消解意识形态的阴霾。

     顾名思义,革命派自然特别强调天安门的革命意义。远不说“五四”运动,仅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天安门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是新中国革命胜利的标志,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标志,是一个政治符号。作为中国的政治核心地带,这里几乎所有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国家博物馆,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象征性,有着深刻的新中国的烙印。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下,当从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走来的孔子屹立在天安门广场边上的时候,引起争议似乎是必然的。

     民主派认为,孔子作为封建皇权时期最被推崇的思想家,是专制的代表。尤其孔子非强重视等级制度,认为人们生活在世上就应该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点不仅是封建皇帝教化子民最有力的理论依据,更与现代民主思想最基本的认知——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完全背道而驰。从民主的角度来看,孔子带有太浓重的专制色彩,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建设民主社会的国家,把孔子的塑像立在首都的核心地带,是在是不合适。

近几年掀起了国学热,在这股热潮中,最被推崇的人无疑就是孔子。这当然与孔子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有关: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先贤,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到“五四”运动之前,历朝历代对其评价总体来讲是不断提升的。明嘉靖九年,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至清朝更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皇帝曾亲自为其题写“万世师表”的匾额。然而也与近百年来孔子的“遭遇”有关:“五四运动”举起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自此直至建国后的“批林批孔”,孔子的地位逐步下滑,由“孔圣人”变成了“孔老二”,其思想甚至被全盘否定。在这种背景下,才使得国学人更需要给“孔老二”恢复名誉。在天安门立孔子像,自然是国学派极为赞同的。

     改革派更多地是从破除意识形态的束缚的角度出发。如前所述,最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一致被一种固化的意识形态所束缚,革命派就是其中的代表。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历史悲剧,也曾使我们的社会和人民陷入深深的痛苦。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但可惜的是,这种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根深蒂固。而现在的中国,正需要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孔子像低调地树立于国家博物馆门前,为天安门增加了一点文化气息,减少了一些政治象征性,或许代表了那种固化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正在慢慢消解。

     在这4派观点中,我比较支持的是民主派。虽然对于如今处于变革中的中国而言,破除意识形态的束缚十分必要。但孔子毕竟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他的思想产生于专制的土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将他的像立在新时期国家的核心地带,确实有点不合适。更何况,孔子并非唯一的古代先贤,博大精深的国学也不仅是儒家,还包括道家、法家等。老子、庄子、墨子,也都是先贤,他们的思想,有一些比孔子更进步,更有道理。如果要立塑像,那么也应该将老、庄、孔、墨的像并立在一起吧?

     环顾整个天安门广场的格局:中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众所周知是为中国近现代100多年间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而建;东侧是曾经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已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众多数千年来的文物;南面则是毛主席纪念堂,不仅毛主席就躺在那里面,很多开国元勋们的遗物也陈列于此;唯有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是生机勃勃的。整个格局本就阴气很重,如今又在国家博物馆前立起一个已经过世2000多年的孔子的塑像,阴气就更重了。

     作为祖国的心脏,我认为天安门应该代表朝气,应该更有活力。如果在天安门周围开辟会所和更多像国家大剧院这种高档文化娱乐机构,那一定会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的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