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作者长期在软件领域工作,每天都和软件人员打交道,身边涌现出许多优秀软件人才和软件精英,了解许多软件人员的梦想、困惑、他们有时会对目标和方法会感到迷茫,发表此文,是想和大家在前进的路上共勉,互励!不妥之处,请各位大师指点。
软件人生
--从“匠”到“师”的华丽转身
从事IT工作的人心中通常有一个字“累”,而IT中的软件从业人员心中有两个字“更累”,有时为了调侃这种“累”,我们通常用“挑战性”这个词替换“累”。为何要面对挑战?因为心中有“梦”,软件行业的平均人月工作量的核算成本是2万元人民币,虽然人月神话总是被打破,总是有人在追逐。
中国的软件行业是一个缺乏现代工业文明基础的产业,也就是一个缺乏有序产业链的行业,目前尚处于一种无序的原始竞争状态,每天都有奇迹发生,每天都有人倒下、同时又有人加入,这种现象不亚于历史上的淘金热。
软件人员对外给人的印象是有时西装革履、有时时尚休闲,乘坐发达的交通工具、穿梭于繁忙的发达城市之间,驻足于酒店和咖啡厅之内、从事着让人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对内给人的印象是没完没了的开会、投标、加班、不停的修改、修改、再修改!工作时间5年以上的软件人员健康状况通常有颈椎增生、低压升高、头发早白并稀少、骨质疏松、微量元素匮乏、脂肪肝、睡眠时间少且睡眠质量差。
软件人员大学期间普遍是按照工程师、架构师和科学家的目标用基础的理论、过时的知识培养的,毕业后大都从软件工人做起,更多的是赶鸭子上架,面临激烈竞争,软件工人也是什么活都干,从立项报告、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施方案、项目测试、用户培训、系统验收,尽管知识和经验都不够,也要你去做,激烈竞争的结果需要你去当炮灰,能不累吗?
随着国际软件产业链在国内的渗透,国际软件产业链末端在中国的落地使中国又有产生了一大批软件工人,这些软件工人的工作性质与富士康中的工人、东莞玩具厂的工人的工作性质和状态并无本质区别!
目前软件环境造成了“匠”“师”不分,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头衔就混淆了匠和师的区别,软件从业人员很难进行自己的的职业规划。新华字典中关于“工”的定义为: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关于“匠”的定义为有手艺的人,关于“师”的定义,唐·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百度百科中关于“设计师”定义为是对设计事物之人的一种泛称。通常是在某个特定的专门领域创造或提供创意的工作,从事艺术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素养、工程师的严谨思想、旅行家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经营者的经营理念、财务专家的成本意识。设计即思想,设计是设计师专业知识、人生阅历、文化艺术涵养、道德品质等诸方面的综合体现。只有内在的修炼提高了,才能做出作品、精品、上品和神品。本文提到的“师”主要表达的是后者。
对于尚未沦落为国际软件工人,目前仍在软件产业一线奋斗,怀揣着梦想,承受着压力的软件人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我的建议是从现在开始,着手从“匠”到“师”的华丽转身。
首先转身是有产业背景基础的,从发展的观点看,中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必然会从无序到有序,会从“自利”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状态发展到以“共利”为基础的资源经济状态,国家在软件产业的标准战略也越来越明确,软件产业链的形成是一种必然趋势,在软件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实现自我价值是可能的。
其次如何完成转身?从“匠”到“师”的转身是人生的蜕变和升华,作为“匠”是靠一种技能而生存,作为“师”要设计出社会需要的精品、上品和神品,要成为设计师甚至成为大师,就必须目标明确,确定那些事情不能做,突破原有的知识局限,要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开放自我,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团队经营能力、事物的把握能力、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自己的人生阅历、道德境界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把作品当成自己的生命,佛家所讲的愿、戒、定、慧的修行方式也同样能够帮助软件人员实现从“匠”到“师”的华丽转身。
有了梦想,有了方法,所有的累、所有的挑战终将成为浮云!
(注:关于软件人员的健康问题另有专文描述)
作者系民建中央IT小组副组长、有生软件董事长、上勤软联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