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成了唐僧肉?!


    2010年10月26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出台的《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为切实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0起,各地在确保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可将现行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统筹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包括购买、新建、改建、租赁公共租赁住房,贷款贴息,向承租公共租赁住房的廉租住房保障家庭发放租赁补贴。

    据《人民网》消息,在国务院新闻办1月30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全国仍有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和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并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投入如何保障?陈雷说,一号文件含金量非常高,明确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每年可以落实600—800亿元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另《中国经济周刊》2月15日刊出报道:“上海社保年亏空超百亿元,拟用土地国企收益填补”。文章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及,“促进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国资、财政和土地收益等多元投入的社保筹资机制”。上海市发改委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上海的确正在酝酿从国企收益和土地出让金当中提取一部分来充实上海的社保基金,从而改变目前仅通过财政支出来填补社保窟窿的局面。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经牵头着手对该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海的确正着手通过国资证券化率提高到40%50%,让国有退出的资产来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的问题,而关于土地收益投入社保基金牵涉的问题比较复杂,目前仍然没有最终的说法。

    ......

    试想一下,还有多少开支需要从土地身上出?土地实际上已经成了人人都想啃一块的唐僧肉。无论地方政府是否承认土地财政,土地收入实际上都已经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就象改革开放前,农民的各项开支基本上都要从鸡屁股里出一样(号称“鸡屁股”银行)。离开了土地收入,以上提到的诸如保障房建设、水利建设、社保基金来源等关系民生问题的大事就无从解决。但如果政府把土地收益作为保障这些民生大计的重要来源并建立长效机制的话,政府就不会让土地价格下跌,并还会保证每年的土地收益能稳步增长,这必将对地价形成强劲支撑。据华远地产总裁任志强发表的统计数字,2000-2010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累计上涨了76.8%,其中商品住宅价格累计上涨了86%,二手房住宅价格累计上涨了96%,但同期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地价累计上涨了123%,其中住宅用地价格累计上涨了163.5%,普通住宅用地价格上涨了174%,并主要集中于2005年以来“招拍挂”严格实施之后,全国土地价格的上涨幅度均超过房价的上涨幅度,且累计上涨幅度成倍于房价的上涨幅度。地价坚挺甚至飞涨的结果必将对房价形成支撑。这就象通货膨胀一样,既有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也有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目前我国的高房价是既有需求拉动性质,也有成本推动性质在内。迄今为止,各地出台的调控房地产的“限购、限贷、限价”政策,都是试图从抑制需求角度解决房价上涨问题。诚然,在商品房成本没有进一步上升的前提下,通过抑制购房需求的确能暂时取得抑制房价上涨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政府对土地收入的渴求与日俱增,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必不敢触及土地出让制度,那么土地价格的上涨必将导致房价继续上涨。因此,政府除抑制需求外,更重要的还要抑制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

    所以,政府应抓住通过抑制需求而带来的一段房价平稳期,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改变财政收入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而主要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抑制需求和抑制成本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