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商品市场
一、日本商品市场
日本不仅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其商品市场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商品市场。日本市场容量很大,国民生产总值和私人消费额都大体上相当于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三国之和。
日本市场不仅容量很大,竞争也非常激烈,号称“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难怪日本人自夸说“只要在日本市场上畅销的商品,到其他国家市场上也必将是最有竞争力的畅销商品”。
在日本商品市场上主要的进口商品,一是矿物资源,二是日用消费品。
由于日本国土狭小,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其他矿产资源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主要矿产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是:石油99.8%,天然气90.9%,铁矿石99.6%,铜矿石95.9%,铝土矿100%,铅矿石87.7%,磷矿石100%,锌矿石65.4%。此外,90%以上的大豆、羊毛和棉花等日用消费品也都依靠进口。
日本进口日用消费品主要是为了丰富市场,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日本市场既具有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特点,又具有东方国家市场的色彩。日本是一个“后发国家”,这就造成日本消费市场与美国消费市场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岛国地少、人多、资源缺乏的先天性缺陷,使日本人过去长期贫困,养成了勤俭、节约、储蓄的习惯;另一方面,70年代以来,日本暴发,成为“世界富翁”,居民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现代日本消费者既有喜欢购买高档消费品的倾向,又有节约,购买低档廉价商品的习惯,而中档商品在日本消费市场上却逐渐失去魅力。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日本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化、服务化、个性化、高级化的消费倾向。50年代初,在一般日本人的消费支出中,衣食费用占73%以上,是典型的温饱型消费,能节省的就节省,购物时的着眼点是价格低,能用就行。进入80年代以后,饮食费已降至20%左右;服装已不单是为了保暖,主要是追求时髦,体现个性;对一般低值日用品,购物时的着眼点不再是价格,而是高级、豪华和高贵感。因此,在日本消费品市场上,几百、几千甚至上万日元的小商品,如手提包、各式运动服、球拍、化妆品、儿童玩具、家庭小摆设等,即使比同类普通商品价格高1倍甚至数倍,只要能给人以新颖、豪华、高贵感,也十分畅销。这种购物心理,用日本人的话来说,“现在已不是战后了”,意即现在已不再是过苦日子只求温饱的时代了,应该有所享受,日本消费者这种购物心理,值得对日出口小商品厂家的设计和生产管理人员特别注意,克服以低价倾销取胜的心理,树立以高档高价取胜的信念。
随着日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贸顺差日益扩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为了减少出口,扩大内需,日本政府增加了职工闲暇时间,因而闲暇活动的开支也相应增加。日本消费者为了充分延长人生对现代文明的享受年限,对身心健康日益关心。健美操、太极拳和气功、医疗保健服务、营养食品、药膳等,已成为现代日本人所喜好的项目和物品。日本健康食品市场销售量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据日本有关单位调查估计,目前日本健康食品的市场容量约为20亿美元,其中10%以上依靠进口。对于健康食品,在日本并无严格定义,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具有某些医疗作用的民间药物制品,如人参精、甲鱼汁、含维生素和麦胚油等的滋补品;二是健康饮料,如麦乳精、豆奶等;三是含低盐、低脂、低糖的食品。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只要健康食品中所使用的成分和添加剂是得到厚生省批准的,进口就不受阻碍。而美国健康食品厂家所使用的色素、合成香精、防腐剂、糖精等,在日本是禁用的。
二、韩国商品市场
从韩国的进口商品结构看,其主要进口的是原料、机械设备、原油和粮食等。其中,原材料居第1位,机械设备居第2位,原油居第3位,消费品和粮食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从进口商品的分配使用看,1992年,用于出口的进口商品额为257.1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0.3%,用于内需的进口商品额为560.5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9.7%。韩国主要商品的进口稳步增长。1990年,消费品的进口额为67.21亿美元,1992年增至84.46亿美元;同期,工业用原料和燃料的进口额由376.46亿美元增至425.35亿美元;机械设备的进口额由254.77亿美元增至307.94亿美元。
韩国的进口主要依赖美国和日本。1970年韩国进口总额为19.84亿美元,其中从日本进口8.13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1%;从美国进口5.8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9.5%;从日、美两国进口所占比重高达70.5%。从韩国市场构成看,日、美、德国等10 大进口市场所占比重为88.8%。1992年,韩国对日、美两国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6.1%,比重有所下降,但依赖日、美市场的基本状况仍没有改变。同时,在韩国进口总额中,中国已排在第5位,已成为韩国重要的进货国家之一。
三、俄罗斯商品市场
俄罗斯之所以市场需求广泛,潜力巨大,是由其辽阔的幅员,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等要素决定的。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运行机制过程中,其不仅需要很多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也需要大量进口日用消费品。
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东移,就要开发、开放资源非常丰富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劳动力。但是,这些条件都是这一地区所缺乏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农牧业和轻工业薄弱,日用消费品自给率极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每年需运进180~200万吨蔬菜、290~320万吨水果、50~90万吨肉类、500~600万吨奶与奶制品、70万吨谷物、200万米毛棉纺织品等。
俄罗斯市场商品需求层次多样。随着俄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目前的俄罗斯城市市场早已不是商品匮乏、货架空空的老样子。大型商场和副食品自由市场、批发市场和个体商亭应运而生。商品丰富,但大多数是进口的,价格昂贵。俄罗斯有40%~50%的食品和日用品来自国外。在部分大城市甚至有70%的食品、80%的高档服装、75%的家用电器是进口货。俄罗斯相当富裕者约有700~800万人,仅占人口的5%~6%。这部分人消费比较考究,追求名牌和高档商品。在一些大城市进口商品的销售价格比西方商品销售价格还高出20%~30%,超过伦敦和巴黎,被认为是世界上商品最贵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俄罗斯大部分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大多数居民生活不富裕,对进口高档商品无力购买。据调查,生活有可靠保障的居民约占20%,他们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 50%以上。统计表明,1997年上半年俄罗斯人的月平均工资为98.4万卢布,比上年12月提高14.3%,最低生活费为41.08万卢布。因此,质量较好的中低档商品在俄罗斯是有广阔市场的。
俄罗斯市场相对集中,辐射力强。俄罗斯城市人口占79%以上,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堡和新西伯利亚等大城市及周围地区。这是俄罗斯的经济中心,也是俄进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和分散地。进口商品销售量占全俄的70%~80%。
1996年4月15日俄政府通过了《远东纲要》,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对外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合作,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同时,俄加快开放和开发俄远东地区,为亚太地区,首先是东北亚地区各国对俄远东地区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俄罗斯市场价格也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虽然市场对进口商品需求量很大,但是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自1993年以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家的公司也纷纷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将其视为自己主要的海外待开发市场。俄罗斯开放的多元化市场已基本形成,俄罗斯欧洲部分,特别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的服装、鞋帽、家用电器及小商品市场基本上被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占领,而俄远东地区的日用消费品市场上韩国、日本货比比皆是。
四、朝鲜与蒙古商品市场
目前,朝鲜的年平均进口额为15.5亿美元,最高年份1988年达31.60亿美元。朝鲜历年对外贸易,除个别年份外,均呈逆差状态,最大逆差年份1988年达11.7亿美元。
朝鲜对外贸易,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进出口均按计划进行,对主要大宗进出口商品价格实行国家统一限价。如进口原油、成品油、炼焦油、粮食等商品都实行国家统一限价。
蒙古进口商品中燃油(汽油所占比重较大)1991年占进口商品的40%,工业制成品占55%左右。蒙古过去主要同原经互会国家进行对外贸易,其中同原苏联的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自从原苏联解体和经济形势恶化后,蒙俄贸易锐减,同东欧的贸易也处于停滞状态,近几年主要从中国进口食品和日用品,燃油仍从俄国进口。现在蒙古不仅向两大邻国出口矿产品和畜产品,也已开始向欧美国家,日、韩等国出口这些产品以换取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