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制造业对刀具的需求出现了全面回升,以金砖四国(BRIC)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跨国集团在金砖四国的的销售同比增长超过60%。各国纷纷看好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欧、美、日各大跨国工具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发展战略中,毫无例外的都把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作为首选。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工模具大市场,今后我国工模具企业发展机遇是巨大的,但面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模具行业发展前景
“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对高效刀具的需求迅速增长。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的水平,居全球第一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汽车工业是使用现代高效刀具的先驱者,又是刀具消费的第一大户,约占全部刀具消费的35%~40%。与此同时,现代能源、航空航天、重型矿山以及精密模具等装备工业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我国制造业大踏步的跨入了现代化的行列。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工具市场的变化动向。每个工具企业要在今后的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把握住这个发展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我国工模具企业面对的市场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朗:国内工模具市场的销售规模已稳居世界前列,发展前景继续向好。目前,国产刀具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从这个数据看,市场形势还是很好的。但问题在于国产刀具产品结构落后,内销的刀具中,绝大多数为传统高速钢标准刀具和一般水平的硬质合金标准刀具。能够满足制造业高端需求的现代高效硬质合金刀具、高性能高速钢刀具和新型超硬刀具,只占有15%左右的份额。所以综观我国工具行发展现状,和制造业的需求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产品结构落后和综合服务水平低是两大突出矛盾。罗百辉认为, “十二五”期间中国工模具行业的发展,将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它的特点是:强劲的国内需求,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内制造业对刀具的需求,将从中、低端为主向高端为主转移,现代高效刀具的需求将明显提速。
从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工模具行业的发展方针是:以发展国内模具制造业急需的现代高效刀具技术为主攻方向;稳定传统标准刀具的市场的优势地位——控制总量,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强化服务;调整结构,大力缩减低档家用工具的生产和出口规模。这个发展战略方针,能够成为我国广大工模具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总体战略方针的一个具体步骤。广大工模具行业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新的市场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定不移的打一场“调结构,促转型”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特别要在为我国现代模具制造业切削加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为国产高效刀具在模具制造业高端市场取得应有的份额打下基础。
随着中国汽车、航空、军工、模具、制冷、电力等精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金属加工刀具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迅速增加。相对于全球大约有250亿美元的刀具市场,罗百辉估计中国刀具市场约有200亿元人民币,而国内高端刀具市场约有50亿元人民币,但到目前为止,高端市场基本上由进口刀具占领。
近年来国内刀具市场高歌猛进,销量节节攀升,呈现出虽竞争加剧但也繁荣的景象。国内有一些刀具企业如株钻、金鹭等,通过多年的磨练和努力,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些企业重视技术进步,产品质量稳定,正在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国产刀具大多应用在中、低要求的客户群里,如农业机械、摩托车、农用车、通用机械及中低档的机器制造工业。这些行业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所以,对加工精度的要求也只好放宽,以便使用便宜,但精度和效率也相应降低的机器和刀具。尽管这些领域用量很大,市场也不小,但刀具的附加值很低。中国刀具企业数量不少,但多是“低水平的重复”。
但另一方面,竞争层面也变得更为分明,国外刀具基本上只与国外刀具竞争,国内刀具也基本上只与国内刀具竞争。一些重要领域,国内刀具的技术水平离国外同行相差较大。
国内机床工具企业的产品水平逐年提高,而国外的一些工具企业的产品也大量进入中国,并不断在国内投资建厂。中国的刀具市场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真正能称得上全球化的市场。国际上大小的刀具公司悉数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或通过代理商销售,市场上随处可见来自德国、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瑞典、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刀具产品。这些进口刀具基本上占据了各机加工行业的高端客户。特别是在汽车发动机制造车间、飞机发动机制造企业机加工车间或汽轮机制造车间,高效、高精度的机加工刀具中几乎被进口刀具垄断,很难看到国产刀具的踪影。
个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发展给刀具带来了新的要求。如汽车刀具必须具有高效、高质、高稳定性和专用化的特点,而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前进,新的要求应运而生,从技术上来看,主要有重载化、复合化、特殊化、标准化、高速化及品种多元化的趋势。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随着钛合金、高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广泛应用,如何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刀具进行高效高质量切削加工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性话题。随着工件材料与刀具材料、结构等的互相促进,航空航天制造业得以不断发展,可以说刀具的不断发展是航空航天制造业不断发展的驱动力。
市场的参与者多起来之后竞争肯定会变得激烈,压力会更大,特别是市场对高性价比的产品需求也使得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制造成本是各个应用行业都面临的大课题,这些都需要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不断改进,当然,这种压力肯定也会向供应链的上下端传递,因此对工具行业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如进一步降低制造和销售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等。所以,面对竞争的激烈,工具企业要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在提高产品的性能、保证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和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上下功夫。为此罗百辉提出几点建议:加强刀具标准化方面研究和制定;不断升级改造刀具制造技术与装备水准;加强复合刀具的设计和研发;加强合作,提供完整的满足客户要求的切削加工解决方案;提升刀具产品从里到外全方位的品质;重视知识产权;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功能。
广东模具制造业对刀具市场需求分析
广东模具制造业的优势主要在塑胶、五金模具方面,在模具总产量中,塑胶、五金模具占7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数。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介绍,广东模具机械制造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分布范围广,模具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有广州番禺区、花都区,深圳龙岗区、宝安区,东莞长安镇、横沥镇、清溪镇,中山、顺德、汕头、惠州等地。近年来,整体工业水平快速提高,模具、机械制造业的数控设备大量增加,对高档刀具的需求量也逐年加大。
广东的切削刀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日系市场份额占的偏大,黛杰(dijet)、三菱(mitsubishi)、京瓷(kyocera)、日立(hitachi)、不二越(nachi)、住友(sumitomo)、日研(nikken)、大昭和(big)、tungaloy、osg、yamawa等等,以精密著称的日本刀具在广东的广告宣传到了用者皆知的地步,几乎所有的日本品牌刀具,都可以在广东地区购买到,代理商、经销商众多,日系产品销售过程中,国内代理、经销商和港台代理、贸易商争抢客户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引起了日系销售主管公司的重视,某些品牌市场销售已经开始整顿。
其次是台湾和国产刀具,台湾刀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虹钢富(hkf)、耐久(nine9)、七骏(psl)、泰精、正河源、三禄等,台湾刀具一般只在广东设一到两个总代理,然后以多个经销商的方式做市场推广。广东市场鱼龙混杂的台湾刀具多不胜数,但有大量现货库存的并不多见。国产刀具在广东地区的代表是国内几大工具厂家和一些私营刀具厂销售处,西南工具、成量工具、陕西硬质合金、株州硬质合金、贵州伊海、上海工具厂、哈尔滨工具厂等,近几年国内几家民营刀具制造工厂发展很快,不容忽视,比如镇江天工、成都英格、陕西品鼎硬质合金及江苏西夏墅的刀具制造业、贵州西南工具周边的私营刀具制造业。
私营刀具企业一般是在广东设立多个直销门市,比较机动灵活,适应能力强,缺点是无法形成规模,操作混乱,产品只能适应非精密制造的普通市场。国内几大工具厂家是以设立办事处的方式销售,营销网络缺点很多,不太完善,最主要的还是产品品质、销售模式、售后服务上做的不足,而逐渐被排挤到低端消费市场。
欧美刀具虽然品质好,但售价偏高,对于广东模具制造业,接受程度略有保守,这些似乎并没有影响到欧美刀具在广东的销售额,因为使用者是以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而且,近年来,随着欧美先进机床引进的增多,拉动了欧美刀具的销售。最为业内接受的品牌,基本还是山特维克可乐满(sandvik coromant)、肯纳金属(kennametal)、伊斯卡(iscar)、森拉天时(ceracizit)、钴领(guhring)等等,及山特维克下属一些公司,如瓦尔特(walter)、山高(seco)、多马(dorder)太极(titex)等;客户对于这些知名品牌刀具,看重的已经不是品质,几乎没有人担心质量问题,主要还是看产品价格、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交货期限这几个方面。其余市场份额的一部分,又被香港、台湾的一些贸易公司oem刀具和韩国刀具占据了一些,如特固克(taegutec)、克劳伊(korloy)、养志园(yg)、stk等品牌。
十二五中国工模具行业发展暨广东市场刀具品牌分析报告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