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从忠
在自己的权力体系中,有些人,虽然也一直跟随自己,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如果不做太多计较,积极引导和使用他们,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康熙临终前曾罢免和关押了许多朝廷重臣。雍正对此百思不解。后来邬思道告诉他,这是老皇帝临死前为儿孙留下的一大笔财富。那些被老皇帝罢免了的人,一旦新帝登基,一纸诏书就能恢复他们的官职,这样他们就会感激涕零,从而赢得他们对新皇帝的感恩戴德和忠心耿耿。这个情节就蕴含着“使功不如使过”的道理。顺便提一句,在故事里,雍正傻兮兮地问邬思道,如果那些被罢免或关到监狱里的大臣,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岂不可惜?邬思道冷冷地回答,值此天下动荡之时,稳定江山为首要,死一两个人算得了什么?雍正这才明白过来,心里直呼父皇圣明。
一、乾隆一用范扒皮
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府由于丝绸贸易而富甲江南。吴江人重视商业贸易,同时也很重视子女教育,因此吴江府出了一批人才,在朝中为官。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经常谈论的是吴江知府人选问题。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官员在朝中为官,但亲友大多还在家乡,为家乡选一个好知府,自然是他们的分内之事。一般来说,地方官员由吏部选派,但吴江不同,由于每年交给朝廷大量赋税,因此朝廷对吴江非常重视,乾隆皇帝常常派自己的心腹大臣担任知府。虽然吏部尚书秦霖书是吴江人,但他却无法确定吴江知府的人选。
目前,担任吴江知府的是静妃的弟弟德隆。这个德隆是蒙古人,习惯了草原生活,到了吴江常常想着把桑田变成草原,骑马“得得”地驰骋一番。有这样的父母官,吴江人就倒霉了, 不但田地常常被德隆所带的骑兵卫队践踏,而且德隆很少审案,以致府衙里积压的案子快堆积成山了。这也让吴江的盗贼变得猖狂,富户家中经常失窃,德隆却不屑于管这种蟊贼小事。因此,吴江人强烈希望将德隆赶走,换一个对吴江熟悉的官员来。
这天,秦霖书的府上聚集了十几个同僚,他们想请秦霖书在乾隆面前为吴江人说几句话。可是让德隆走人,总得准备个好人选。大家议来议去都没有好人选。最后,秦霖书说:“要不就让范文杰去吧。”大家大眼瞪小眼,傻了。这个范文杰是吴江人,少年家贫,冷板凳坐了三十多年,终于中举,在吏部做候补官员。秦霖书看在他是同乡的分上就照顾他,派他到山南做知县。山南本是个穷地方,可这小子去了一年就刮了一层地皮。他做事还挺圆滑,捞了钱后就大肆走关系,结交了不少朝中大臣,所以对他贪污的事,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虽然大家平时不说他什么,但把他派到吴江做知府,这可是万万不能的。大家激烈反对,秦霖书叹息一声说:“除了他,没有哪个官员对吴江更熟悉。范文杰贪是贪了点,可是如今的官员哪个不贪污?如果范文杰到了吴江,乡里乡亲的,他好意思贪太多?要知道,他的父母兄弟都还在吴江呢,他们就不怕乡亲们戳他们的脊梁骨?”
秦霖书这么一说,反对的声音就弱了下来。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了,之后秦霖书暗地里和户部尚书开小会。户部尚书在乾隆面前嘀咕,说吴江府的税收一年比一年少,西北正有战事,正是用钱之际,乾隆便撤掉了德隆,考虑吏部推荐来的人选。乾隆想,范文杰既然是吴江人,自然对丝绸贸易熟悉,就准了吧。于是,在山南贪够了的范文杰高升,到家乡做了父母官。范文杰到了吴江后,吴江再也没有发生过马踏桑田之事,而且他重新整肃了衙役队伍,重金招募了一群高手做捕快,然后开始清理积压案件。他每天能处理三四件案子,审案效率极高。吴江人刚高兴了没两天,就笑不出来了。原来,这范文杰胆大心黑,吃完原告吃被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能被他榨出几百两银子出来。不到半年,积压的案子全部处理完了,范文杰像狗一样,听到哪里发生了案子,马上神情亢奋,带领衙役们就冲过去,搞得鸡飞狗跳。后来,即便出事,吴江人也不敢报官了。范文杰又动了歪主意,涉足丝绸生意,让自己兄弟做老板,自己在幕后操作,低价买来质量上等的蚕丝。他不走广州十三行,直接从浙江出海,省去了十三行这一周转,不仅省了不少费用,还能少缴税。这样一来,范家由穷人家一跃成为吴江的豪门富户,令不少吴江豪族眼热心妒,他们给范文杰起了个外号“范扒皮”。同时,吴江官员们又开始活动起来,准备赶走范文杰。秦霖书也觉得范文杰太不地道,贪财敛财居然到了面不红心不跳的地步。于是,吏部在年底业绩考核时,认定吴江知府不行,将他拿了下来。
二、乾隆二用范扒皮
这一次,乾隆皇帝给吴江派了一位能臣,他原本在山北县任知县。山北也是个穷县,但他在那里兴修水利,跟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山北县的丘陵山地被他改造成良田,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好转。他离开山北县时,老百姓给他送了“万民伞”,依依不舍,场面感人。这样的官员派到了吴江,令大家都很放心。
这位能臣到吴江后,做事雷厉风行,清除了范文杰家的丝绸走私渠道,大快人心。这位大人还能体察民情,经常到百姓家访贫问苦,大家对他评价很高。没多久,他决定在吴江疏通沟渠,让吴江境内的水网连接起来,旱时灌溉,涝时排水。这个决策得到了吴江上下的一致拥护,富户们出钱,穷人们出力,很快整治了吴江的水网,死水变活水。但是接下来,知府要做的事令大家傻眼了。原来,知府要搬用在山北为官时的经验,他看到吴江丘陵山地颇多,也想将它们改造成良田。但他却不曾考虑到,山地适合种桑树,山北县人之所以不种桑树,是因为他们没有吴江规模庞大的丝织业。而吴江不同了,不仅在山地上种桑树,就连好田地里也种上了桑树,庄稼在桑树间套种,蚕粪还能养田。但知府却觉得这样不行,浪费田地,非要将良田的桑树全部铲除了,种上庄稼。吴江人不干了,又一次发动关系,要赶走这个知府。
这一次,乾隆皇帝恼火了。他虽然不同意吴江知府改桑田为稻田的计划,但他对秦霖书们的频繁活动也很厌烦,所以恼怒之下准了秦霖书调离现任吴江知府的奏折,但却将范文杰调回了吴江重任知府。范文杰从西北边陲小县回到吴江后,非常激动。他在边塞受了几年的苦,这回可要好好地享受一下了。所以,他重回吴江后,非常注重养生。江南美女在侧,丝竹笙歌曼舞,令他如在天堂。他越想越觉得吴江真是个好地方,以前贪腐太狠了,只顾着自家发财,却忘了大家一同发财,所以导致了他被发配到边塞任职。反思之后,范文杰马上采取了行动。他以前开拓的走私渠道重新使用,但他允许其他丝绸商通过这个渠道往外走私商品。这样,大家高兴了,货物不走广东十三行,这省了多少事,多赚多少银子啊!因此,在范文杰的默许和支持下,吴江的走私渠道愈加完善,不仅吴江,甚至连周边府县的丝绸和瓷器也从吴江出口到海外。这样一来,吴江总的货物量增加了几倍,给朝廷的税收没有减少,还略微增加。这一年,朝廷嘉奖了范文杰,称他为“模范知府”。范文杰不再在案子上贪墨银两,因为他单单靠着家族生意,就足以令范家丰衣足食。由此,他认识到,维护好吴江现有秩序,加强对吴江贸易秩序的监管,让吴江的货物出入更便捷,这样才能促进吴江经济发展,才能让自家富大家富。大家都有钱了,自己知府的位置就坐得更牢了。因此,范文杰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吴江市面上贸易繁荣,丝织作坊由以前的三万多家变成了十万多家,本地蚕丝不够,从整个浙江调运。几年后,春风得意的范文杰看着欣欣向荣的吴江,非常自负地说:“天下之大,没有一个人能取代我在吴江的位置!”
他说的自然是大话。他不知道,就在他得意之时,朝廷早就注意到了他。虽然吴江的税收每年都在增加,但广东十三行的收入却急剧减少。三年之内,朝廷换了十二个统领,都没有改变十三行收入减少的状况。乾隆派去了得力大臣清查原因,终于查到,原来出口贸易的主力——江浙丝绸商这几年都不来了,所以致使十三行收入减少。丝绸商难道都不做生意了吗?自然不是,查来查去,最终还是查到了范文杰的头上。乾隆得知实情后非常恼怒,这个范文杰真是大胆,居然慷国家之慨谋一地之私。恼怒之下,他便下令,收监范文杰。由于吴江百姓们求情,乾隆勉强饶了范文杰一命,但却留下一道旨意:此人永不录用!
三、乾隆再用范扒皮
乾隆皇帝这次派到吴江的,是一个清官。此人生活非常节俭,衣服补丁摞补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对朝廷忠心耿耿。非常之时,乾隆将他派到了吴江。清官上任,不要吴江富户们迎接,不吃请,不收礼。这样的官也不错,吴江的百姓对他印象颇好。可是好景不长,清官厌恶绫罗绸缎,自己穿得破破烂烂,也不允许下属们穿得好,因此衙役、师爷们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很多人没旧衣服,故意将新衣服蹭破,补上补丁,这才敢穿着去府衙上班。所谓“上行下效”,知府提倡节俭,吴江上下自然流行“节俭之风”。酒楼没人敢去了,新衣服没人买了,外国商人们到吴江采买东西,一看满城的破衣烂衫,吓得不敢下单了。更令人不满的是,清官清查了走私渠道,关闭了吴江港口,规定所有货物必须经过十三行。这样一来,吴江的丝绸作坊锐减,又恢复到了原先的状态,大量作坊倒闭,造成了大量的失业工人。这些人有技术没土地,只有待在吴江才有活计,因此,大量丝织工人流落吴江街头,恶性治安事件屡屡发生,令清官挠头。吴江富户们忍无可忍,又一次活动想把他赶走。但秦霖书已经告老还乡了,一般的官员又不敢说话,所以大家有心无力。
倒是乾隆皇帝发现了问题,他第五次下江南时,发现吴江景色宜人,经济富庶,百姓生活小康。而第六次下江南,却发现吴江城如同死城一般,老百姓都灰头土脸的。乾隆马上令手下调查怎么回事,发现一切问题都源于清官所为。他大怒,抓捕了知府,却发现知府大人实在清廉无比,任职几年,没有贪过一两银子,所有的家当,总值不过十两银子。这样的官员,实在不忍苛责,可在他治下,吴江变成了这个鬼样子,他没有罪,谁有罪呢?
乾隆只好调清官去翰林院任职,那里是清水衙门,适合书呆子待。他重新考虑吴江知府人选,想来想去,自己违反了“圣旨”,将范文杰从监狱里捞了出来。看着面前的范文杰,乾隆叹口气说:“朕知道,你有个外号叫范扒皮,地地道道的贪官,可没想到,吴江缺了你这个贪官,居然不行,实在是咄咄怪事!”范文杰小心翼翼地说:“皇上,我是贪官不假,可我知道该怎样治理吴江。我贪我的钱,百姓们做他们该做的事,给百姓们活路, 让他们发财, 朝廷不用管他们,他们能把自己管得很好。”乾隆瞪了他一眼,问:“难道走私货物也是他们该做的事吗?”范文杰低头说道:“走私货物,只是臣的一个发财之道。后来大家都参与了,没想到吴江居然繁盛起来,虽然十三行的收入少了,可吴江的收入增加, 又养活了那么多丝织工人,朝廷也不算损失。反正肉烂烂锅里,大家都没吃亏。可是,如果吴江的丝绸作坊大批倒闭,朝廷的收入可就..”
乾隆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说:“好吧,朕就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让你做吴江知府。不过,走私行为不能再有,朕允许在吴江开辟港口,所有货物照章纳税。”范文杰“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大呼万岁。乾隆摆摆手叹息说:“唉,别万岁了,说心里话,朕实在不想用你啊!”
范文杰三任吴江知府, 这一天,吴江的百姓们放了一天的鞭炮,大家脱下破衣裳,换上了簇新的衣服。范文杰也穿得光鲜富贵,他上任第一天,就规定吴江所有的丝织作坊必须加入到丝织行会中,丝织品由行会统一定价,同时每家丝织作坊每年给行会缴纳会费。至于行会会长嘛,自然是由范文杰兼任了。百姓们大吃一惊: 这个范大人,上任第一天就明目张胆地捞钱了。之后, 行会和外国商人谈判时,抬高了丝绸价格,由于行会是吴江丝织业联盟,外国商人只好无奈地接受了高价丝绸。这样一来,比起以前无序的竞争状况,丝织作坊们得利更多,而范文杰的腰包,早就鼓得不能再鼓了。
驾驭下属,根据不同情况,有许多不同的办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驾驭下属,主要需从物质上、精神上和组织上入手。
奖惩法
奖惩之法主要依据的理论就是物质原理。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面对利益,很少有不动心的;面对灾祸,很少有人不惧怕的。因此,顺之者,赏赐金钱权位;逆之者,剥夺财富甚至生命。以奖励来激发下属内心的热情,以惩罚来警戒约束下属的怠惰,这是通常的驭下之法。
立信法
主上对下属的驾驭,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控制这个较浅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到精神层面去。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立信。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同样,主上无“信”,则下属不服也。
主上对下讲信用,下属才会为上级卖命。如果总是开空头支票,或者言而无信,就会使得臣下就会失去对主上的信心。如此一来,主上的信用体系崩溃,则权力运行势必受阻;下级生出怨恨和不臣之心,主上的地位也就危险了。自古以来,人们就强调信用的作用。商鞅变法的时候,用的就死“徙木立信”的方法。《三国演义》里刘备借荆州之后,言而无信,取得益州也不归还,结果导致了东吴的偷袭,还直接导致关羽失败。如果一味对下属不讲信用,也同样会失掉人心,这则是事物的另一面道理。
平衡法
主上对下属的驾驭,不仅要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入手,而且,还需要有切实可靠的组织力量给予保证和实施。没有组织上的行动,就不可能真正驾驭好下属。利用组织力量对下属进行驾驭,古人把这个方法称作“牵制”之术。
古代帝王往往要设宰相、军机大臣等百官之首,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皇帝统领臣工。这种利用能臣治众臣的局面,自古以来就是统治者的独得之秘。能臣把百官治理好了,皇帝再把几个能臣治理好了,于是,天下就基本太平了,至少,臣僚不会起来造皇帝的反。唐玄宗早期,他先后任用了姚崇和宋璟为相。《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姚崇和宋璟任相,致力于选拔人才,能够使得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姚崇善于随机应变,宋璟长于秉公守法。二人辅佐玄宗,使得玄宗早期国家强盛,百姓富足。
2011年2月26日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