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


《中国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内容提要
                    杜乐勋著
                    CKE-PHOENIX PTE.LTD SINGAPORE出版发行
                    杜乐勋电话:0451-86656469;电邮:[email protected]
 
司更生序言
蔡仁华序
张文鸣序
作者杜乐勋简介
杜乐勋前言
《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目录
1978-2003
 
司更生序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我国的卫生事业和全国的其他行业一样,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如何充分运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1979年春,国家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计划财务工作会议,推广了黑龙江省延寿县医院对药品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经验和其他地方的经验,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以加强经济核算、增收节支为中心的经济管理改革。按照经济规律,采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好卫生事业、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杜乐勋等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我国首先介绍了国外卫生经济学,并在我国开展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得到了卫生部门有关领导和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于是,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卫生经济研究的医学院校理论工作者和卫生部门的管理工作者,进行了卫生经济学开创性的启蒙研究。这支研究队伍的形成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为以后创建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和创办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奠定了基础,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
 
   杜乐勋老师较早地从事了卫生经济学的专业教学工作,在近20年的专业教学工作中,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涉猎了卫生经济研究的各个方面。他早期从事健康投资、疾病经济负担、卫生发展规划和卫生人力发展的研究。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和服务能力研究;关注我国西南地区黔南州卫生服务的研究。
 
   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何鸿明和杜乐勋主编的《卫生经济原理与方法》教科书曾内部发行、初版和修订再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魏颖和杜乐勋主编的《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教科书,也被多数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医学院校选为指定教材。杜乐勋同志曾多次参加海内外的卫生经济的各种会议,他的发言和见解常常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杜乐勋同志较早地提出了医疗市场问题,一直关注医疗市场的研究。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如“正确评价医疗供求形势是制订卫生政策的前提”、“医疗服务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理解与把握医疗收费价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等等,他都有独到见解。他非常关注我国卫生筹资的宏观分析与战略研究,在宏观政策的经济导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卫生筹资环境、公共财政的职能转变等一些具体领域,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可操作性,提出“社会主义医疗的幼稚行为及改善途径”、“医院经营的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国有医院融资应注意的问题”,等等。
 
    近年来,杜乐勋教授更注重于医院产权制度的改革研究。他不仅研究医院产权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目的、意义;他也注重研究医院产权制度创新的实践问题、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步骤、产权制度多样化的实现条件等。
 
    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核算与分析,是杜乐勋同志关注的又一焦点。也是我国卫生经济学深入研究、由定性研究迈入定量研究的又一明证,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成果,列入国家年鉴;此课题也做为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的常抓课题,得到了省、地、市卫生主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杜乐勋教授是我国卫生经济学的拓荒者之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他虽年近古稀,仍然耕耘不止。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更要学习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埋头求索的科学态度和坚定执着的治学精神。现在把他20多年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对我国卫生经济学的传播和深化、对我国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一大贡献。
 
 
                     
 
 
 
 
 
 
 
 
 
 
 
 
 
 
 
 
 
 
 
蔡仁华序
杜乐勋同志是我国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二十余年前,他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热潮中,勇于探索卫生领域的经济问题,多年来为我国的卫生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一书收录了乐勋同志在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卫生区域发展规划、卫生政策与改革,卫生总费用核算,以及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可喜可贺。
乐勋同志思想活跃,勤奋治学,善于吸收新鲜学术理论和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经济理论框架,将统计学、会计学,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等相关学识引进卫生经济研究领域,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交融,因而,在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卫生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卫生规划预算,卫生筹资的宏观分析与战略研究,以及卫生总费用核算与解析等研究领域,均有理论建树,时常给读者以启迪,为决策献谋略。
乐勋同志是位不知疲倦的耕耘者,虽年近七旬,银发渐稀,却依然关注新事物,研究新理论,尤其是在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上下求索,可敬可赞!
乐勋同志二十余年来,予我教诲良多,即是学长,又是挚友,在《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汇集成书之际,嘱我作序,诚意难却。草拟数句,仪表对《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出版的祝贺!
                                    
                                   
 
 
 
 
 
 
 
 
 
 
 
 
 
 
 
 
 
 
 
 
 
 
 
张文鸣序
 
春到京华,柳暗花明。正当我为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筹备纪念20周年的消息所动时,又得知凤凰医院集团要为杜乐勋教授出版《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一书的消息。虽然我已经同仍在卫生经济研究一线的老朋友们久违了,作为一名卫生经济的老编辑,对于圈内新闻当然不无感慨。
杜教授在电话中说,他要出书时希望几位老同志写点什么,其中也包括我。我今欣然命笔,难免缅怀往事。充作序言,既是作为历史见证人有感而发,也是为老朋友大作问世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同杜教授在大学毕业后一起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后来他一直在校任教,我则到理论部门工作。因为是同行,常打交道。80年代初,杜乐勋率先“下海”研究卫生经济,我又当了《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编辑,这一联手就是20多年。现在,我们都退下来了,在京有个平台,仍在联手作事。机缘凑巧,前后43年,居然同在一个战壕。我们虽是同代人,在卫生经济研究方面,他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因为他是学经济的,我是学医学的,在不同时期我总有机会听他讲课,他的文章和论著我也是先睹为快。他早期发表的作品,无论是论文或者是书,大部分都是我作责任编辑,既使我当了主编,看终审稿了,编辑部仍习惯地把我列为责任编辑。因为我是半路出家,在卫生经济方面写文章也罢,写书也罢,都是以普及为已任,杜教授独具特色的理论思路,对我的启迪弥足珍贵。
回顾60年代初期我们同在马列主义教研室时,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受出身之累,迟迟没有机会走上讲坛,所以更多时候是研究和整理资料。这个遭遇却给他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他藉此可以整日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东西方经济学广泛涉猎;又有机会巩固、提高外文阅读水平,在那个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造成的丢失外语的年代,这可是个偏得。人生有时因祸得福,这一段经历对他后来探索卫生经济的好处,不言自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雷一般响彻神州大地。解放思想,不仅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也冲击了国民经济中最纷繁复杂的特殊角落——卫生事业。一般所说的“独家办、不核算、一刀切、大锅饭”,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杜教授以他社会学的敏感和经济学的功底较早嗅到了这个气息。同时卫生部与黑龙江省卫生部门的有识之士的垂青和改革实践的需要为他提供了发挥优势的机遇。他同一些医药院校的理论工作者联袂而起,提出卫生经济理念,他们是发挥启蒙作用的早期卫生经济学者。他较早地介绍了国外卫生经济研究情况,他参与编写了《卫生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小册子和《卫生经济学》。后来又同何鸿明主编了《卫生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同魏颖主编了《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原理》等力作,这在当时都堪称代表作。
早期参加卫生经济研究的老同志都知道,80年代初期卫生部主管财务工作的副部长季宗权曾经说过“黑龙江省是卫生经济的发祥地”的话,这里面有杜教授一份辛劳。
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民经济转型和过渡,卫生经济研究由普及到提高,卫生经济研究的队伍由散在到集中,伴随着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国内外卫生经济研究的交汇,我国现在的卫生经济研究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杜教授在这个领域内,一直是著述颇丰的学术带头人。他至今仍是卫生部《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和科技部《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的主要负责人。
杜教授的为人和他的治学风格一样,坦诚直率,旗帜鲜明。我曾多次看到他在不同类型的会议上,遇到敏感问题时,主持人常常点名请他发言,大家心照不宣,都愿意听他“放一炮”。当然,未必每次发言都正确无误,但他往往能说出别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的话。这种敢为天下先的风格,赢得了同行们的好感。
生活中的杜乐勋是个热心的人,乐观的人。他不拘小节,有时漫不经心,有时粗枝大叶。他可能记不住几个朋友的电话号码,但是对经济学上的天文数字他却如数家珍,从不马虎。
时光如流水,如今杜教授已进入老年之林,硕果累累,桃李芬芳。这本文集收集的文稿跨度很大,前后时差二十几年,读起早期作品或有明日黄花之感。但这20年的心血凝结成一代人的脚印,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这一代人探索卫生经济的脚步声。至于文章得失,我同杜教授距离太近,难以定位,自有专家评说。
据知凤凰医院集团作为从白山黑水中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在民营医疗机构中颇具活力。他们经历10年创业,5年发展又向国际化管理迈进。他们已办过17期全国医院经营管理论坛,已编辑出版十几套21世纪医院经营丛书。这次他们资助出版杜乐勋教授这本文集,玉成共事,也是卫生经济研究中的美谈。说明卫生经济学已深入人心,为社会接纳。深信今后同行们会有更多新作问世,繁荣卫生经济科学,促进卫生事业发展。
 
2003.04.18
 
 
 
 
 
 
 
 
 
 
 
 
 
作者杜乐勋简介
      杜乐勋,男。1935 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学系。历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卫生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研室资深教授。主编教材:《卫生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等;出版专著:《卫生发展研究》、《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等。完成国家级科研成果:《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 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受聘担任1-3届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1-4届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理事;现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医院》等六家刊物编委;黑龙江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
 
 
 
 
 
 
 
 
 
杜乐勋前言
 
本书作者在经济学领域驰骋了40年。前20年研究与思考一般经济问题,后20年研究和思考卫生经济问题。前20年的心得体会在我国拨乱返正、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曾经在学校课堂上有所表达,在地方报刊上有所反映。如果不是后来走上了卫生经济研究之路,可以相信我是会在一般经济学领域不甘寂寞有所发挥的。后20年多了一位卫生经济学的拓荒人,也少了一位宏观经济学的号角和吹鼓手。我不是学医的,所接受的两次专业教育一次是财务会计学,另一次是政治经济学,在所学课程中间没有一点点医学的细胞。所幸我研究卫生经济问题之前在医科大学混了20年。其中有被社会遗忘的10年,使我有时间自学医学。我在翻译医学英语文献的过程中一箭双雕,学习英语和学习医学同时并进。可惜我走上了卫生经济研究之路后,把医学翻译专业作为机会成本放弃了,与此同时,把一个研究世界经济的机会错过了,机会成本代价惨重。所得效益是在国内外卫生经济领域驰骋了25年,承蒙哈尔滨医科大学邀请,今天68高龄仍在驰骋。
25年来,我过着“飞禽走兽(授)”般的生活。常年与飞机火车汽车为伴。感谢卫生部给我提供如此众多的机会,使我能够在国内外到处调查研究高谈阔论卫生改革和政策问题。哈医大经济困难没有经费为我们开设卫生经济实验室。卫生部慷慨大方,为我们设置了一个拥有13亿总体的大实验室,和一个拥有60亿总体的参比实验室。不要认为我们的科研经费少,如果我们的研究工作需要本单位化钱的话,这个研究是无法进行的。我们测算了1978年到2000年的卫生总费用。我不知道卫生部化了多少钱。但是我知道,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我们替他们测算中国9000户家庭的卫生费用,统计局向世界卫生组织收费9000美元。如果我们不是卫生部需要卫生总费用数据,有关部门和统计局免费提供数据的话,这个卫生总费用就没法算。我十分荣幸成为《中国卫生总费用》课题组负责人;《中国卫生总费用》核算小组核心成员和技术顾问;曾经参与了卫生部在金华九江和宝鸡三城市开展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域卫生规划》的培训、设计和制定;参与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卫生人力项目》的设计;参与世界银行《妇幼卫生项目》和《结核病项目》的中期评估;是世界银行和世界儿童基金会项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筹资与组织》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现在还是欧盟援助的《亚洲各国卫生费用筹资公平性》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世界卫生组织委托中国政府调查的《中国卫生费用筹资公平性》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还是国家软科学项目《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所以,希望本书读者了解,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和建议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经过实践检验的,决不是“隔鞋挠痒痒”的货色。有人说,杜乐勋的文章比实践快半步,快一步。是的,我不写与实践同步或慢半步的文章。如果我写的文章有人十分赞成,有人十分反对,那么我就比较满意了。如果文章写出来大家都没有意见,这样的文章没有意思,等于没有写。
本书包括作者在1978年以后发表和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章。所谓没有公开发表,就是没有在政府批准公开发行的刊物中发表。80年代初,全国没有几家卫生软科学杂志。所以,许多文章只好内部发行,比如卫生厅内部发行。后来卫生软科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公开发表不成为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好几篇文章都涉及这个问题,显得有些重复。重复大的文章就不再收录在本文集之中了。另外有些文章讨论外国问题比较多,属于外论综述,也没有收录在内。
我们把这些文章作简单的分类。有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部分;卫生发展的规划与研究部分;卫生政策与改革的研究;卫生总费用核算与分析;医疗的经济和市场研究;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6个篇章。上述划分并不严格。因为有的文章涉及两个主题,比如卫生总费用政策分析。可以分在政策分析部分;也可以分在卫生总费用部分。
经过20年的努力,卫生经济学在中国已经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研究队伍。教授副教授;博导硕导都有了。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归劳动和社会福利部管理,医药归医药管理局管理,计划生育归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将来国有资产归国有资产管理局管理,医疗救助归民政部管理,医学院校又大多和综合院校合并,卫生经济研究已经远远超出医学院校和卫生部门的范围。近来有许多经济类的研究人员进入卫生经济研究领域。可以预见,随着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发展,卫生部已经不可能垄断卫生经济研究。医院分类管理和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卫生经济大踏步的向市场营销和资本经营等微观领域前进。长江后浪催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希望大范围的卫生经济学研究成果能够在宏观经济部门控制的软科学期刊中脱颖而出,冲击局限于卫生部门内部的小范围的卫生经济学,使卫生经济学迈向新的高峰。
让我出书的建议是凤凰医院集团的老总提出来的,他们答应替我筹集资金。有人出资以外,还需要许多热心人为我整理稿件,帮我打字、编辑、排版。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还需要请人写序,作为读者对作者及其所写的书作介绍。写序言的专家,他的学术地位和成就应该比作者高,应该对我的作品比较熟悉,具有同行评议的资格。我十分荣幸的请到3位大家公认的中国卫生经济学知名专家为我写序。首先是我国卫生部计划财务司的老司长司更生教授,他比较早的发现我对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发现的是黑龙江省卫生厅陆忠厅长),招呼我到北京国家卫生部向参加“医院经济管理座谈会”的处长、局长以及其他干部作“关于卫生经济学若干问题”的“发言”,是他要求我们联络大学经济学教师研究卫生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要开会,我们发通知”。他在中国卫生经济学筹备会成立时发挥了领导作用,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的成立时发挥了领导作用。再就是现任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蔡仁华教授,年轻时我们都是大学经济学教师;都被指定负责教研室资料工作;几乎同时开始研究卫生经济问题;几乎同时开始主编卫生经济学教材;几乎同时组建卫生经济学教研室;同时受聘担任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蔡仁华学而优则仕,出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而我则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和政策咨询顾问工作。但是,我们在学术上经常跑到一起,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相同的题目。我们之间的意见有时候针锋相对;有时候完全一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多次在一起开会见面。蔡仁华教授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的建设上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里我只想披露一个秘密:1981年在牡丹江市举行全国卫生经济学研讨会开会前夕,卫生部季忠权副部长召见我们几个负责筹备会议的学术界朋友商量会议的开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是蔡仁华首先提出并且力争在会议上通过成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的建议,并且立即被季忠权副部长采纳,马上打电话请示卫生部党组同意在牡丹江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会筹备委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年我们一起研究卫生经济问题,从事卫生政策研究的同行一个接着一个退出了学术舞台,有的已经谢世,特别是敬爱的魏颖教授。因此,能够十分了解我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我作序的学术界同行,非蔡仁华莫属。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序言作者之一是《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前任主编张文鸣教授。我们之间从1960年开始有43年的交往和友谊。我们同时分配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来文鸣职位不断提高,出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省卫生厅副厅长。但是,由于我们在独身时就在同一宿舍住;成家以后发现我们两个的夫人竟然也是从小就在一起住的邻居。后来,文鸣出任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编,我的许多稿件和教材都是文鸣负责编辑。文鸣的文学修养很好,我的文稿经过他的修改和润色,对我帮助很大。我经常拿我的原稿和他的修改定稿作比较,使我在写作上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必须请他给我作序,还因为他几乎是十分仔细的阅读过我写的许多文稿,因此最有同行评议的发言权。文鸣在卫生经济研究上的贡献也是众所周知的。他默默的为我们大家做嫁衣裳。所以可以认为,我们的许多作品,文鸣也是作者之一。以上3位写序的卫生经济学专家学者无私无偿地替我写序,真可谓友谊地久天长。最后,感谢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孙隆椿会长为本书题词,孙部长十分关心我们这些教授学者,和我们相处十分融洽,他在摄影和书法上很有造诣,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创作,他身体力行贯彻3个代表的思想路线,关心民营医院的发展,和民营医院的老总们交朋友。
除了作序和题词的专家学者以外,我应该感谢为本书做出贡献的其他朋友。凤凰医院集团的老总徐宝瑞先生提出编辑出版本书的倡议并且承担了出版费用的筹资责任。我和徐宝瑞先生在80年代初有过一次接触,当时,他是吉林市卫生局的干部;受卫生部的派遣随同卫生部科学教育司职工教育处处长陈宪松教授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考察和落实我校组建卫生管理培训中心事宜。后来徐宝瑞下海举办民营医院。1998年以来,我承担了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个课题把我们再一次联系在一起。凤凰医院集团是我们课题组研究中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的一个极好的现场。他们收购兼并托管了3家国有医院,为我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医院资本经营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新鲜经验。徐总是在商海中遨游的蛟龙,但他仍然保持着当年从事医学教育管理的学者风格,为了中国现代医院职业院长的培训教育,在凤凰医院集团中间成立医院职业院长培训中心,已经举办了16次医院院长高层论坛,出资编辑出版了两套医院经营管理丛书。我很高兴能够多次到会作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和医院资本经营的学术报告,并且担任了上述两套丛书的顾问和其中一本书《现代医院资本经营》的主编。据我所知,高层研讨会的出席人数不多,第一次不到40人;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一百来人;丛书的印数只有2000册。徐总精心策划研讨会,请的大多是国内外知名的医院管理专家。专家的往返路费和招待费数额很大。有一位美国医院管理学博士应邀来华讲学,同行的有他的全家,还有他的汉语翻译全家。区区会议费的收入不足以支付这一个专家的费用。有人说这是市场营销,不错是市场营销。但是,现在全国像徐宝瑞这样的医院集团老总不在少数,却没有一个敢于采用徐总这样的市场营销策略。我曾经和国内另外一些民营医院集团的老总合作办同类的研讨会,大多因为董事会和家族的反对而逐渐销声匿迹。希望徐总的职业培训事业能够像愚公移山那样感动上帝,为我国现代医院职业培训做出贡献。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按照中共中央3个代表的理论,一视同仁的对待民营企业家开创的事业。
编辑出版本书得到我的一些“亲学生”“小助教”和子女亲友的帮助。陈绍福和赵郁馨、郝秀兰、遇勇人、贺志忠、刘国祥等人为本书的编辑审校付出巨大的努力;我的大公子杜家林负责计算机排版,次女杜雅菊负责医学名词的审核;长女杜琼瑶负责英文名词的审校。外甥女邹蓉负责打字。邹蓉财经专业大学毕业,曾经是计算机打字学校的五笔字划打字方法的教师,数十万字她只用了三-五天功夫就完成了,真是神速。
本书收录的论文均为我本人亲笔写作,文责完全由我承担。许多论文是课题组共同调查研究的结果,因此,大家约定在论文发表时,执笔人是第一作者,从第二作者以下为课题组其他有贡献的人员。参与课题组调查研究的人员很多,有的超过10个人。论文在杂志发表时都加以署名。收录在本书时,为了避免过分繁杂,仅列出几个代表,同时注明当时出版的期刊图书名称和年卷期。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特别感谢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师生,如李永康、穆瑞、金连弘、徐颖、赵郁馨、蔺凤萍、遇勇人、贺志忠、刘国祥、马进、高广颖、官士坊、王恩海、傅秀珍、李斌、张振忠、鞠秀荣、洪雅丽、官国智、方立、石光、孙希昌、孙凤文、徐联英、刘明烈、任苒、李力、崔国生、栾霁东、董长岭、于修成、杜伟民、马燕、房耘耘、毛静复等;同济医科大学罗五金、韩雷亚、陈迎春、华西医科大学的蒋家林等。很可能还会有所遗漏,希望得到谅解。
   2003.04.17
 
 
《卫生经济研究开拓创新》目录
1978-2003
作者:杜乐勋
 
第一篇 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
 
卫生经济学概论
卫生经济学若干问题
卫生经济学知识与农村卫生经济管理
卫生经济研究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经济评价
赋予卫生福利新的积极意义
健康投资的经济效益
健康投资还是疾病经济负担
卫生发展对投资乘数的积极影响
 
第二篇 卫生发展的规划研究
 
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的见解
漫谈卫生发展理论与卫生发展战略
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概念及其实践意义
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事业费规划预算
区域卫生规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我国卫生资源研究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资源拥有量及卫生服务提供能力的研究
我国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研究
 
第三篇 卫生政策与改革的研究
 
卫生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关于卫生经济政策目标与措施
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理论与政策
卫生筹资环境的经济研究
我国卫生筹资的宏观分析与战略研究
市场经济与我国卫生政策
公共财政职能转变对卫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漫谈如何利用卫生总费用数据进行政策分析
中国行政区域间卫生总费用需求现状和政策分析
我国结核病防治项目成本效果政策分析
 
第四篇 卫生总费用核算与分析
 
卫生融资与总费用基本概念
漫谈宏观卫生费用核算的方法和意义
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
我国八十年代卫生总费用的初步评价与分析
卫生总费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和预测
医药费用核算与我国医药总费用初步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总费用时间序列系统分析
 
第五篇医疗的经济和市场研究
 
医疗服务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理解与把握医疗收费价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理论
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医院经营的一些技术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医疗的幼稚行为及改善途径
公费医疗超支原因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市场形势分析
我国农村医疗福利与保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
农民的医疗保障,需要新的思路
 
第六篇 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试论公有制医院产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形式
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步骤
医院产权制度创新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
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方法和认识
怎样认识医院产权制度改革
谈谈国有医院产权形式多样化的实现条件
我国医院宏观分类管理的若干问题
利用医院资本经营策略促进我国医院产权制度改革
国有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形势分析
国有医院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民营医院要发挥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