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至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等粮食主产区发生历史罕见干旱。旱情再度拉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汹汹旱情,再次拉响粮食安全的声声警钟。总部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1月初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12月的小麦、玉米、油籽、奶制品、食糖、肉类等批发价格上扬至214.7点,比去年11月上升4.2%,这是1990年以来,粮农组织粮价指数增幅最大的一次。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期间,该粮价指数在2008年6月曾创纪录地升至213.5点。
寒潮、暴雨、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粮食稳则天下安。尽管去年全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但自然灾害愈加频发的态势,已经传递出愈来愈清晰的信号,告诫我们应对危机的意识和措施应该常态化,未雨绸缪。
相比洪灾,干旱的来临不是立竿见影。如果把洪水比做急性肠炎,那么干旱就是慢性肺炎,都不容忽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旱灾暴露出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透支”——水资源的粗放利用问题,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掉以轻心,将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
旱情严重,在有些地方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严重“透支”,导致许多地方抗旱行动无法迅速有效展开。原因主要是近些年来,虽然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额度逐年增加,但用于改善农村基本生产条件尤其是防洪排涝抗旱设施的投入较少,造成目前农村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出现严重老化、损坏、报废现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影响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旱情到来时,虽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不惜消耗大量的人力、资金和能源,却常常是力不从心,收效甚微。 除此之外,人们对预防旱灾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1月29日出台,这个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全面部署水利工作。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异常气候和灾害天气,总是恐惧,抱怨一场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事实也的确如此,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遭遇的特大旱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实,灾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在一次次的灾难当中,应对灾难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灾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从灾难中总结出经验,让更多的公众知道改善自身的行为习惯可以应对很多灾难。
总之,旱情给我们敲响水利基础设施滞后的警钟,我们要尽快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真正摆脱“靠天吃饭”困局,增强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抗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农民增收。
要听得见旱情里的警钟声
旱情迅速发展,敲响水利基础设施滞后警钟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