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软实力危机》推荐序 作者:韩和元 出版:中国发展出版社
警惕中国软实力危机
作者:中美友谊交流协会会长 【美】王胜炜 博士
韩和元先生邀请我为他即将出版的中文新书《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软实力危机》写一篇序文。基于我们之间曾有过的愉悦而具建设性的合作经验,我爽快的答应了。读完韩先生的新书后,我再次觉得很高兴能与像韩先生一样的国内青年学者结缘,共同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胸怀与视野,做深层次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并以“秉承时代使命,提供观念对撞平台,以对撞和对话,为社会寻一种共识”。
“软实力”这个词是英文Soft Power的直译,也是它的发明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2004年著作Soft Power的书名,此书是针对当时小布什总统国家安全战畧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的有感之作。奈指出,布什政府过度使用美国军事力量以迫使别国服从美国的意志是一个错估(miscalculation),而软实力才是各国多边合作解决重大全球性议题所需。他所定义的“软实力”,是以吸引力而非强迫手段来获得美国所期望结果的能力,有异于军事或制裁手段类的硬实力。今天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所提倡与推行的则为所谓软(萝卜)硬(大棒)兼施的“巧实力”。
“软实力”成为世界流行语并不足为奇,因为美国国力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超强,并且几十年来一直在全球各个领域制定游戏规则、掌握实权和领导话语权。
不过中国人对软实力的概念,一点也不陌生;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春秋末期的孙武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明训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又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武登峰造极的软实力境界,实不愧为中国(甚至世界)的军事战略鼻祖。后来三国时代孔明以草船借箭折服周瑜,以巧借东风而大败曹军,正是《孙子兵法》软实力境界的发扬光大。世人称赞孔明“神机妙算”,认为赤壁之战是一个把握形势、准确估量、以弱敌强、以智取胜的一场不对称战争最佳典范。
软实力的概念在中国发展至今,早己融入通俗文化的领域之中,成语如“软硬兼施”,“吃软不吃硬”等,连市井小民也都耳熟能详,并且运用自如;中国人和谐社会、王道政治与大同世界的理想,更是世代以来软实力所欲达到的最崇高境界。
然而,中国过去一百多年错过工业革命之后的衰败沉沦,证明了弱肉强食,弱国无外交,覆巢之下亦无完卵。中国这种软、硬实力俱缺的局面,一直到冷战结束,改革开放已上轨道,经济力量快速提升,软、硬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之后,才逐渐改变。
2010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形重要。但近几个月来中美关系一直波涛汹涌、针锋相对,中国的周边(东部、南部、西南部)外交也渐露吃紧态势,尤以东部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最为剧烈。这给在第一份美国国情咨文中声言“我绝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和立意做“太平洋总统”的奥巴马可乘之机,运用巧实力拉拢中国周边的国家,试图从中国的邻国和贸易伙伴中,拼凑出反华联盟。
在中国国力与美国仍然相差甚远的现状下,中国能不能继续和平发展,十分依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美关系为世界外交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是中国必须跨越的一道壑。中国龙与美国鹰的纠缠,能不能在中美两国互利互惠的前提下,找到解决的途径?中国如何与兼具“菊与刀”双重国民性格、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崛起,资源要素短缺、极欲争取区域主导权、亲美抑中保守势力滋长、并且也是熟读中国兵法的的日本斗而不破?中国如何使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ASEAN)重申落实“南中国海行为宣言”,如何设法与南韩、印度处理好矛盾?当今中国的孙武与孔明何在?中国应当如何借箭、又如何巧迎东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必须做到孙武所教诲的”知彼知己”,而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对外对内知彼知己、不动干戈而能够运筹帷幄的能力。
那么,如何做到知彼知己?
在知彼方面:中国对于在这一切争端表象之后的美国因素,必须以一种大战略的眼光进行透彻了解,美国正在脱欧入亚,重申亚太“领导权”,而美国在运用孙子兵法表演战略诈术方面毫不逊色于日本。
韩先生在新书的第四篇对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美洲、东南亚、和中东外交政策的成就有详尽的叙述,这些的确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继”中美国”(Chimerica)和“中美两国集团”(G2)的热议冷却之后,面对中东和阿富汗战略困局,中国实力不断上升,战略焦虑之余,奥巴马决定以强硬的姿态介入亚洲,中美关系却日趋诡绝。中国在亚洲行之多年的外交政策,正面临挑战,而东亚峰会也将成为中美两国交锋的第一和核心舞台,未来中国外交也由此要从这个角度出发予以构建;以经济促外交的思路必须调整,因为国际关系决不仅仅是经济关系,而如何树立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信誉和战略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对奥巴马时期的美国内政现况与外交真实影响力,必须要有准确的评估与掌握,虽然亚洲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亚洲人也不愿分裂,中国还应该努力引导亚洲领导人消除相互敌视,并且与美国保持冷静的、建设性的外交。在南海问题上,正如11月2日《明报》所言:”泰柬矛盾、星马嫌隙、印(尼)马纠纷、缅泰猜忌…东盟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中国在10国全面布局,重点经营缅老柬,稳住星马泰,拖住越菲印尼,东盟大局应无大碍。…中国在东盟的经营已经多年”。由上文提示已知,中国的箭与东风已呼之欲出!
奥巴马的外交有勇,内政无谋;美国在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与中国纠结不断。如今中期选举欧巴马惨败,众院、州长双输,选后两院乱局有待整理,奥巴马的对内对外政策必然有所调整,能否连任也陡增变数。选举期间共和、民主两党都对中国采取的强硬姿态是否会持续,是中国的最大关注。然而美国并没有和中国绝裂的本钱,这不仅仅因为中国是美国的债主,还因为在国际众多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
中国应该学习谨记毛泽东战略思想的运筹帷幄,从来都是主动出击,高瞻远瞩。中国必须掌握天时、地利、人和,谋定而后动,毋急毋躁,迂回前进,避免过于关心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形象,陷入话题陷阱,以致在不当之时,不当之地,轻启没有绝对胜算的纠葛甚至战端,而打乱了和平发展的大局。
在知己方面:很高兴韩先生能深刻而正确的认识到,中国软实力的不足,“不在外行而在内修”,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们的内修还不够,在于国家凝聚力还不足,在于国家对人民的感召力还存在欠缺”。韩先生又引证了崔卫平教授类似的观点:“只有对自己有吸引力,才能够对别人有吸引力;对自己的同胞能产生感召力,才能够对他人具有感召力”。韩先生在新书的第五篇第十五章第一节总结美国的成功是“无数优秀智慧之士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而造就的,是适宜于人发挥自已的能力,让人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的社会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必然结果”,他认为“正是人才战略这类国内价值和政策,大幅提升和强化了美国的综合实力”,证明了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人是否足够认识中国?有多少人能理解或像韩先生一样,能够以简洁流畅的文笔,佐证中外案例,非常客观而务实的为中国的现状做出判断与描述,指出中国的软实力正在丧失?
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严肃课题。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的讲话。他在讲话中也冷静透辟地指出:“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那么韩先生认为中国的那些软实力正在丧失?
他在新书的第一篇谈到《孔子》惨败给《阿凡达》,这是中国文化被人民蔑视而不振的迹象;第二篇谈到吴敬琏的忧心、郎延平没忽悠,认为金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软肋;而人口红利转变为人口负债,中国将未富而先老;他忧心资源稀缺,生态污染遭受破坏和能源危机即将来临;第三篇谈人才流失,已使中国成为最肥沃的美国人才培养基地;此外社会上汹涌出种种乱相,以致危机四伏。
首先,在人才战略方面:他引用了官方中国政革网直白而通透的陈述:“‘糟糕'中最大的一块就是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为中国的教育状况痛心疾首…扼杀天才、扼杀灵性、扼杀人性的中国教育体制!”韩先生认为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已经让“权力主宰一切”。
我记得2010年11月1日的本会网站www.chinausfriendship.com也刊登了一位英文读者发人深省的评论:
Without wisdom there is no respect. Without respect there are no morals. Without morals China will also become obsessed with drugs and materialism. Family will become as meaningless as for most Americans. Is this what China wants?
没有智慧,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道德;没有道德,中国也会沉迷于毒品和物质主义,家庭也会变得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毫无意义。这是中国想要的吗?
记得1988年我去东京大学访问,80年代的日本,国力有如日正当中。见到东京高楼连绵、市容整洁、行车行有序,路人彬彬有礼,心中十分感佩。在一个餐会上,便向邻座的老教授请益:“日本如何会变得如此强大”?老教授用低沉而略带骄傲的语气回答:“战后,日本一无所有,唯一剩下的只有‘人',所以我们就好好的教育我们的年轻人和孩子,善用我们唯一的资源”。由此可见,日本能迅速恢复强大是和美国一样,主要都是因为人才战略的成功。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建国以来中国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61年间日本有4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位获化学奖,1位获医学、生理学奖,总共9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确迫切需要彻底反思。
其次,在社会制度和治理结构方面:近日中国官方媒体(环球舆情调查中心)针对政治体制改革所做的民调显示,有“近80%的受访民众表示中国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同时主张要把稳定放在首位…认为政改的目标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解决中国现有的问题。就政改的具体目标而言,最多的受访者选择了‘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社会公平'和‘消除腐败'”。该媒体表示:”老百姓反映的这些现实关切通过切实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可以逐步改善的,是有办法通过法治的方式解决的。比如,香港曾经是一个非常腐败的社会,但是,也就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让腐败问题大幅度降低。新加坡现在是非常法治的社会,也是经过了改革逐步实现的”。
这里我也有几个明显的例子:几年前,香港某大学一位内地来的女学生,考前欲以金钱收买外籍教授的考题,该教授向学校上级报告揭发,而女学生入狱6个月。她很无辜的表示:“在中国,都是这么做的!”最近,该大学又制定了“学术研究道德规范”(Research Ethics),主要为防止内地学者、学生和研究人员在学界的抄袭及违规行为。今年8月我在天津旅游,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他必须付上10万元,才能给刚毕业的儿子“买到”一个男护士职位,而买医生的职位得付30万元。他又说,大部份的公安,都在地方兼差,收取保护费,形同黑道,因此他对中国日后的发展十分忧虑。河南的一位农民告诉我,他送上了7万元,才给女儿“买到”一个护士职位。类似或更严重的例子不胜枚举,无法详列。这些事例,都印证了韩先生新书第三篇第四节所说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形成一个极广泛的‘下流社会'阶层”。他更沉痛的指出:“我们并非在走向下流社会途中,而是一直就在下流社会中”。改革开放短短30年来,中国的污水与暗流竟然己经如此之深、如此之湍急!我们能莫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劣行吗?
韩和元先生的《我们没有阿凡达:中国软实力危机》是一本发人深省之作。作为一位与他的长辈、一位血浓于水的台湾同胞、一位旅居海外30多年热爱祖国却在34岁时才第一次踏上祖国土地的华人,他的警示对我来说真是痛彻心肺、不能释怀。最后我诚挚地希望以这篇序文抛砖引玉,期待每一位炎黄子孙都重视韩先生的金玉良言、正义勇气与博学多识而极思改进之道。只有如此中国才有望在21世纪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