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祖师开示念佛人的种种误区


一、念佛人忌不了解净土法门修持方法,盲修瞎练。《印光大师文钞》中摘录净土行人当学习经典如下:

  《印光大师文钞》中摘录净土行人当学习经典如下:

  1、净土五经:《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

  2、《印光大师文钞》(弘化社新版共七本,增广上下册、续编上下册、三编上下册、三编补)、《净土十要》、《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即《净土十要》第一要)、《安士全书》、《龙舒净土文》、《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太上感应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阴騭文》、《寿康宝鉴》、《临终须知》、《法苑珠林》、《净土圣贤录》及其它净宗祖师语录等!

  二、念佛人对研教,参禅,修密的态度:

  A:禅律密净皆是了生死之大法,然末世众生分上论,则非修净土法门,决难现生了脱。以余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佛力自力奚啻天渊悬殊。不知此义,妄效大力量人之修法,殊难得真实益。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上圣下凡,修佛道者之归宿处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尽华藏世界海诸法身大士,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况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者乎!

  B: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即生了脱

  C:密宗虽云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D: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饥饮渴食,非为无益,而又害之!

  E: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

  G:“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

  F: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者,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外,别无有能满其所愿者。世有多少聪明特达之士,专以研究大乘经论为志事,而于此最简便最圆顿之法,反浅近视之,而不肯修。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仗自力。自负为大通家,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至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衰哉。此世间学佛者大多数之通病。若学此学彼,纵将三藏十二部读得烂熟,仍于生死无关!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成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未由。末世众生,根机浅薄,欲于教义禅宗,得真利益,甚难甚难。唯净土法门,方可依怙!

  G: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H:净土法门,决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

  I: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难易!

  J:以禅为净,以净为禅。俾念佛者不致力于信愿,而致力于参究,纵有所悟,由无信愿,不能仗佛力往生西方,由未断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

  K:古德多皆主持名,以下手易,而成功高也。净土法门,若果信得及,守得定,随已所乐,诸大乘经论,皆当读诵。倘此道尚未究明,一涉博览,或恐舍此取彼。则欲了生死,难之又难矣!

  L:有谓光禁人读大乘经者,此乃不知利害,妄充通家之所说耳!若不先将净土法门之所以,彻底明了,其于种善根,明教理,则或有之,于即生了生脱死,或恐无有希望。以注重读诵研究,以期开悟而自证。不复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事也,不知凡夫具足惑业,欲仗自力,于现生中了生脱死,甚难甚于登天!

  M:末世众生,欲了生死,非仗佛力,决难如愿。至于各宗法门,俱应研究。而智识浅鲜,世务纷繁之人,何能兼顾。欲学余宗,必须净土已得大通,了无疑惑,方可。若净宗不通,一学余宗,稍有所得,便将净土置之度外。将来所得之益,只可作将来得度之因,决不能即生便出生死也!今之学佛者,多半皆属好高务胜,欲于大众前作大通家,并非为了生死而学佛也。

  三、念佛人忌犯自未得度却欲广度众生之大过患!

  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此过份之狂妄心,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注:附文《自利一边,何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分也》《若凡夫妄拟效过量圣人,则必至着魔退道》)

  四、念佛方法?

  A:念佛人忌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珠则神不能定,久则受病,卧时亦然!念佛人忌卧倒姿势出声念佛,伤气;

  B:念佛人宜小声念念,默念念,忌不可一味大声着力念,否则必致受病;

  C:聚道友念,宜分三班,一班出声绕念,两班静坐密念,如此成天念,不至过劳。若一同出声念,久则过劳,或致受病;

  D:念佛须声音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E:念佛人当善调身心,心远离妄念,身得闲暇无病,方可办道;

  F:念佛忌夹杂:举其正夹杂者如求大彻大悟,得大总持等!举其邪夹杂者如念佛外又研究外道杂藉修外道法!不夹杂定义除信愿行外不起他念非份之求(非指除念佛外不起他念)除念佛外朝暮向佛必须发愿!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G:善导大师示“专修”与“杂修”。专修指:1、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2、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至心回向,亦可名专称) 3、意业专念。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存一,顾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

  H: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至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至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I: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注一

  J:净土修行之法:1、退可闭关专修!2、中可世间随缘念佛!3、进可一门深入,并万善圆修,均可!

  K:念佛人忌去不净之地,如厕所、浴池等场所出声念佛,当默念为益。

  L:念佛人忌涉猎外道典籍,修持外道之法炼丹运气及扶乩等法

  M: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出声念,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可念四字!因默念,字多难念,宜念四字,单念四字较易成片!唯刻七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

  N: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

  O: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P: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

  Q: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

  R: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S:附: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方法

  五、持名念佛与观像、观想、实相念佛:

  A: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

  B: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C: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着魔也;

  D:附: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念佛方法点评

  六、念佛与持咒:

  A: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

  B:印光大师对于密宗持咒之法态度:窃以借此可以消除罪业,切不可妄求神通持咒人不明教理,不重戒行,只想得神通。由此心勇猛故,必将累劫多生怨业现前,容易着魔。倘以此心为消除罪障,助长修持,仍须念佛,或有好境!

  C: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

  D:持咒一法可用助行,不可持咒为正行,念佛为助行。夫持咒一法虽不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尚可矣!

  E: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 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则懈惰放废,故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

  F: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七、念佛人的种种误区和魔境:

  A:未得一心前,断断不可萌见佛及求感通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心无正见,便会着魔发狂。故见佛当顺其自然,不可急切求见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当也。

  B:净业行人,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C: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D: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否则易入魔境,但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往之心,则无魔事!

  E:不可妄说胜境界,犯大妄语戒,堕阿鼻地狱,除求知识证明外但不得说。若以躁妄心,冀胜境界,易着魔!

  F:心地清净,圣境现前,乃得我固有,何可如贫儿拾金,作极喜颠状,即有此状,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G: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H:修行有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见莲花,或闻到香气,不执着则为好境界,为净业成就之验相。

  八、佛现前时应如何验证真伪?

  A: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B: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九、念佛人忌不重视“临终助念”

  A:开示亡者,一心念佛,勿作留恋挂碍!

  B:令家属轮流为亡者念佛(一人念半小时轮流念)!

  C:去世之时能自行澡浴换衣则甚好,不能换衣则不必换,切不可搬来搬去令亡者生嗔心不安定!

  D:念至断气后再念至少八小时!

  E:僵硬处以热水热敷!

  F:最忌者,未死先哭,令彼生悲恋心,便难往生。

  G:死后,只可念佛切勿做水陆、念经、拜忏,以此等事,皆是做场面耳,虚张声势,殊少实益!

  H:又丧中一概不可用酒肉!

  I:又将亡人面向西方,面前供一尊接引佛,作随佛往生想!

  J:凡临终人,神识错乱,若服大悲水,可令神识清明!

  K:念经、念佛皆可超度亡人,但念佛可无间断,念经则不能,如念佛不间断,又念经比念佛吃力,是以光每劝人念佛;

  L:往生验相:通身都冷,顶上犹热。(附:判断念佛往生的常用方法

  十、念佛人忌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之四种过患:

  A:忌求人天福报;

  B: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

  C:或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

  D: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为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

  十一、净业行人修学正助辨:

  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若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

  十二、如何正确对待研经:

  宜分做几期,某时研究,某时持诵。研究不得逾限。否则研究觉得有滋味,便成天研究。不但有妨念佛,或恐用心过度,因兹受伤。所谓:“翻嫌易简却求难,弄巧成拙深可怜”!

  十三、念佛明理切要:

  A:念佛之人先要识得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后遍阅经论,皆足以为发明净土之义,与切修净土之行。若不知净土之所以然,则一经研究经教,便以经教之义理为高深,以净土之义理为浅近。而正助倒量,决难现生即了生死,预会于诸上善人也!

  B:如妄欲作大通家,将净土法门视作等闲,随各宗善知识学宗教密等法门,大通家或可作到一二层,而欲靠此一知半解,想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

  十四、其它注意事项:

   佛菩萨像印念珠上或香盒上或骨灰盒上或衣服上皆不可买!印度香不可烧,乃以麝香添入香,令人头昏!

  (注:敬劝有缘佛友,如果因缘具足,还是认真仔细的研习一遍《印光大师文钞》。最新版为七本,新增了《印光大师文钞三编补》。)

 

  当代净土宗为何极力推崇印光大师?(大安法师)



  问:为什么近代的净土宗都推广印光大师的著作?很少人推广慧远大师的著作呢?因我也很敬佩慧远大师,而他也是莲宗的初祖。

  答:首先,本人作为东林寺的,你对慧远大师有这份推崇,我感到很亲切。我们弘扬净土宗,它有一个时节因缘的问题。慧远大师在对净土宗的贡献方面确实是非常巨大的,他也不是一般的人,连鸠摩罗什大师都称慧远大师为东方护法菩萨,鸠摩罗什大师说这句话是有经典依据的。有一部佛经曾经悬记:震旦国,就是东方会有护法菩萨应化。正因为有这个经典依据,当时天竺国的比丘僧众,每天都向庐山方向顶礼。在那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每天向庐山顶礼,说庐山有大乘开士,在这里应化,就是指慧远大师。我们考量慧远大师一生的业绩,他在这里护法,护了什么法呢?他护的有各宗各派,其中最重大的护法功绩就是念佛一法。他的老师道安法师原来修净土都是修兜率内院,他作为道安大师的弟子,却是求弥陀净土。他组建白莲社,在般若云台建斋立誓,一百二十三个人结社专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透过这个群体的修行,向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证明了一桩事情,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真实存在的。慧远大师以及莲社的莲友们,在定中、在梦中、在临命终时见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跟净土三经所展示的无二无别。

  念佛法门是难信之法,来到震旦国最需要做的一桩事情,就是证明。如果不能证明这种存在的真实性的话,那净土一法在中国也是很难传播开的。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作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儒家文化是强调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对出世间法的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所以要在这里把那么究竟、那么超越的出世间法——求西方净土的法门,在中国的民众心里扎下根来,是需要一个精英群体的证明的。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得不到这种证明的话,念佛一法在中国就推不开。能不能证实这桩事情,是净土宗能否推广的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慧远大师来完成的。所以他称为净土宗的祖师,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慧远大师的念佛思想,是有他的修学背景的,也烙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应。那个时代主要是注重禅法和般若系经典——定和智,以这个背景来修念。但慧远大师(每个祖师来到这个世间,他有他的历史使命)是完成净土宗念佛一法的真实性在中国推广的使命。所以庐山东林寺成了中国净土宗的发祥地。后来净土宗理论的建树,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完成的。每个祖师在当时弘法的重点,都是依据众生的根机来实施的。现在我们尽管也在提倡善导大师的思想,善导大师的思想确实很精纯,直接从信心一法入手。但在盛唐之际(隋末唐初),中国人根机很利的时候,这一法是单刀直入,不假方便,就能解决问题。但这个在现代众生来看,又很困难了,马上从信心就能契入的人,是有,但不普遍。而印光大师是在近代(只有六十年左右,他是一九四零年往生的)六十几年前的这个时间,他所针对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众生的根机跟我们现代众生的根机相距不远,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印光大师一生的弘法,他在事相方面谈了很多: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中国古代这些事情都能很好地解决,不需要讲,他就能达到这个水平。然而现在众生大都没有这个水平,连福德都没有,你怎么能让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从信心进入呢?信心一法不能进入,就得要给他设置一个前方便,要善巧。从循循善诱,普被众多根机的众生来说,印光大师的思想是比较契合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和这个时代的特点。那么一切祖师大德、佛菩萨在这个世间,他教化众生一定要看准时节因缘,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像印祖说,即使达摩祖师在这个时代教化众生,他也只能弘扬净土一法。你叫达摩祖师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有这个人吗?他跟神光之间的对话:“将心来。”神光禅师说:“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马上神光就开悟,当下见到琉璃地,成为第禅宗第二代祖师——慧可祖师。那你看看,一言半句之下就言下大悟。现在纵使我们说几千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天天念,摇头晃脑念,念几万遍也开不了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怎么无所住?生什么心?都莫名其妙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因众生的根机故,众生的时节因缘故,要弘扬印光大师的思想。我们要学习祖师的原则立场,善巧方便运用,把祖师的思想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做如来使者,使更多的众生回归弥陀的怀抱,成就往生之大事。(根据大安法师录音整理)

 

  念佛至事一心不乱,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吗?

  现在也就是着重在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够现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谈何容易?可以说没有吧!到事一心,见思惑就没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无明了。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乱便不能往生,那么净土法门就成了难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

  一般要是断了见思惑就出生死了,是不是?直出三界也是这么出。你净土法门也是要断见思才出,那怎么叫易行呢?还是因为你等到断了见思惑再出去的时候,你生的是方便有余土了。我们现在说容易生的,生的是凡圣同居土。四土!凡圣同居土你去还是凡夫,所以称为易行道。带惑往生,带业往生,出了个陈健民反对,都是谬论。要没有带业往生,净土法门有什么殊胜?所以我们现在要产生正信很不容易,种种的邪说。尤其学密,都还有群魔在那儿干扰破坏,中间一个迷失,还不如信净宗,所以很不容易。

  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最后不乱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着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不是你要念到不乱的程度,所以蕅益大师说你只要深信切愿就可以往生。你要不是深信切愿,你念佛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所以蕅益大师这是……。所以印光法师称赞蕅益大师,他的注解是一切注解中的第一,而且称赞说释迦牟尼佛自己写也不能超过。我过去对于印老体会得还不大够,等到看到他这句话之后,我也承认了,确实是三大德高僧之一,谛老、虚老、印老,当之无愧!

  老居士:……不知不觉中,他就自然而能念,他就自然可以听佛说法,而且自然可以听得懂,他就自然得到无生法忍,随佛往生了。所以正显这是他力,佛的力量不需要……,我们念佛总觉得念得有时候还是有妄想,没有关系,你只管你信愿对不对。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和一般信净土的人都能信理、信他、信事,但是要能信自信理,这个信才圆满。

  居士敬问:您说小本阿弥陀经里头的“一心不乱”是“系心不乱”?

  黄老居士:“一心不乱”,我这本书里头有,是现在流行的阿弥陀经里头缺了二十一个字,在襄阳出土的古代的刻本里头多二十一个字,是“一心不乱,称念名号”,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是八个字,八个字跟玄奘翻译的没有一心,翻译的是系念不乱,这里“一心不乱,称念名号”和玄奘翻译的“系念不乱”,完全是同样的话,所以不需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你只要是念,哪怕念得还有一些妄想……,没有关系,你只要肯念就行。

  居士敬问:在台湾,就是这一段期间念佛往生的人很多,临终有瑞相。

  黄老居士:有很多,在各处,在外国,有些老太婆,各种类型的人得到往生的都很多。所以这里是佛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能往生?这个疑惑不必。

  居士敬问:请教老居士,一心不乱的念佛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念佛三昧?

  黄老居士:到了一心就是三昧了。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三昧有深有浅。到了事一心这一句就老现前,你这一句没有间断。你到了这个时候,往往可以不吃饭不睡觉都可以了。(注:断见思惑相当于证阿罗汉果了。)

  居士敬问:那跟人谈话的时候……?

  黄老居士:心中朗朗,他自动的就都在内了。到了理一心破无明,那就了不起了,就破无明了。等于禅宗大彻大悟的人了,理一心了不起了。

  (节录自《黄念祖居士与忏云法师对话录》)

  (注:事一心不乱见思惑断了。断见思惑相当于证阿罗汉果,已经跳出六道轮回了,等同于竖出三界,这是何等功夫啊!所以黄老感慨,末法时期“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末法时期靠自力而证果之人少之又少。)

  附一:《佛学大词典》正像末词条

  又作正像末三时、三时。即教法住世之正、像、末等三期变迁。据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载,三时即:(一)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二)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像,相似之意)。(三)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

  附二:《佛学常见辞汇》正像末词条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