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专门化”的体育产业当休!


 

“过早专门化”的体育产业当休!

 

 

昨天《新京报》刊登记者朱柳笛的报道:《湖北仙桃斥巨资发展体操 学童4岁入学9成遭淘汰》,这种“冠军路,独木桥”在许多省市,许多体育项目都有踪影,一些特色学校也加盟其中,并非湖北仙桃。在国内对于这种体育现象进行曝光,并公开让公众讨论这可能还是第一次。虽然在奥运会之后对奥运金牌大国的体育体制有过不少讨论,但坚持国家的金牌体育体制始终并没有动摇。这两件事虽有不同,但都是错误的体育观,即便有了金牌,害处却会更多。

体育,是外来语,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体育。有一种体育既有“以身体活动”属性,还有竞技属性,这就是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有对抗性,并有挑战人类极限的属性。竞技体育有很强的观赏性,由此又派生出商业体育(职业体育),商业体育的运作完全按照商业模式运作,盈利是前提,体育由此也成为一种产业。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把它写入《奥林匹克宪章》的第二条: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功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本来现代奥运会是拒绝商业活动以职业体育介入的竞技体育——奉行的完全是业余体育精神。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不可能完全脱离经济而独立存在和发展。有学者认为从古到今奥林匹克运动与商业的关系,虽然时隐时现,时疏时密,但终未能分割开来。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商业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尚未明晰化,国际奥委会主要领导人对此的态度,也只是提出适度控制的,并不足于成为奥林匹克的价值取向。

因此,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举国奥运金牌体制受到一些批评应当说是完全有道理的,这是其一。

其二,“过早专门化”是教育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问题,提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意发展个别的兴趣和特长,并不是片面强调发展个人的天才,也不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提倡‘过早专门化’。”不赞成过早专门化,除了心理不能适应也必然存在儿童生理的不适应,其中也包括体育。

2010428日晚,国际奥委会今天宣布,经过国际体操联合会调查,由于中国女子体操选手董方霄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不满16岁,国际奥委会正式收回中国女子体操队在悉尼奥运会上所获得的团体铜牌,当时获得第四名的美国队将递补获得第三名以及奖牌。

“年龄门”体现奥林匹克运动也注意到儿童从很小就进行某些竞技体育的训练是不妥当的,由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很多运动员在运动生涯的顶峰时又被病痛困扰,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和过小开始训练有关,从发展角度讲,身体的健康要比金牌更重要,为了金牌破坏竞技体育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这是“过早专门化”的反面效果。

国际泳联对参赛的运动员最小年龄也作了调整,都是重视这是“过早专门化”的反面效果,这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其三,这篇报道值得重视的是湖北仙桃斥巨资发展体操已经不仅仅是“过早专门化”的培养,已经把体育完全沦落为一种产业。

报道说:“湖北仙桃正斥资3亿多元,筹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仙桃被誉为中国的‘体操之乡’,是因为杨威等四位奥运冠军,均毕业于当地的李小双体操学校。”

报道说:“‘被动’入校——杨仁平因为跑黑的无暇照顾孩子,先后将儿女送入体校,体校学生的父母80%是商人”,报道还说:“140多个小孩,80%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自己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但报道没有说体校的收费如何?如果“父母80%是商人”,那么收费肯定不菲,这是需要家长是要付出巨额经济代价的体育,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进得去的,显然收费是第一位的。

笔者曾经观察过国内少年乒乓球运动,国内少年乒乓球运动中的问题颇多,分年龄组的级别比赛中,运动员查骨龄是必须的——这反映运动员更改年龄的事情非常普遍;另一方面所有少年运动员晋升到省一级体工队的经济代价相当惊人。

乒乓球成为国球,国内打乒乓球的人很多,职业运动员更多,多到直接向台湾、香港、新加坡、欧洲等一些国家输出运动员与教练员。这有好的一面,中国对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有决定性的贡献。但也有弊端,这是“过小专门化”乒乓球产业的必然,乒乓球运动在国内多数是职业运动,在国际比赛中两国交手的背后是中国人的对抗而已。

国内也有许多运动员训练更艰苦,其出身都是农民家庭,他们不是从很小就接受专业培训,而是很晚才被选中从事专业体育培养——这些基本都是中国的冷门体育运动,和体操,乒乓球,足球不一样。不过同是足球,女足也不一样了,这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贫困孩子是多数。

家长把孩子过小送入体校,进行“过早专门化”的体育训练是一种投资,最终是梦想让孩子成为世界冠军,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这种教育模式也亵渎了奥林匹克精神。

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是有明显的区别,职业体育商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业余体育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现在变得比较模糊,但是在奥运会上有许多国家派出的运动员却是银行职员、教师、医生、律师等等都是纯粹的业余选手,这更值得中国体育工作者深思了。

体育不能违背“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奥林匹克更不能违背奥林匹克精神:“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功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国内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是一条短腿,也被融进应试教育,未成年人的健康状况让人堪忧,教育部的法令法规不断,无济于事,未成年人的体育多数都有过早的职业倾向,故此,笔者认为“过早专门化”的体育产业当休,还我体育本来面目!因为“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体育比金牌更重要。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