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近日发布《关于印发2011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的通知》,其中一条,今年4月举行的广州市中考体育考试中,免考生可获得60分满分。
看到这个消息,让我想起不久前在某处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壮汉每顿都要吃七张饼。某天他灵光一闪:咦,早知道第七张饼我能饱,前面六张饼根本不必吃,直接吃这张就好了嘛!我觉得,制订这项政策的人,一定提前吃到了这“第七张饼”,才弄出了这么一个小规定。
体育免考政策,通常不是针对那些具有甲级运动员体质、体能已经好到不用测试的体育尖子生,而是针对一些特殊体质的学生。这些人在平等的体育项目测试中表现相对较弱,甚至很有可能会不及格,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身体机能已经差到会影响升学之后的学习深造,这是体育免考政策的前提。体育免考,就是在一个相对严苛的淘汰机制下,为这部分人铺一条较为宽松的路,补充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慢慢弥补本来的不足,通向大多数人都应该有的未来。
然而,当“免考”变成了“满分”的时候,补偿措施就变成了特殊照顾,效果走向了它的反面。以致原本出于照顾和补偿的好意,变成人人不满意,甚至人人都觉得自己的利益可能受伤害。这是可以想见的。
至此我们不免要反思,当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围绕着一次又一次的升学、招生进行考试,以及按分数的结构、高低、比例设置门坎的时候,是不是这种情形还应该持续下去?
据说本市每年的中考招生细则的厚度已经赶上一本字典,针对户籍、民族、区域、身份甚至性别的各种特殊政策,让家长们看得头大如斗,这些繁琐又复杂的设计,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
按照习惯性的正面理解,招考办机构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教育公正,在这个基础上,扶持弱势群体,照顾起点公平。然而过犹不及。我们已经将考试这回事做到了极致,学生在极复杂的招考体制下,已经被分成了无数的层级和类别,得到的却是受教育者自身的整体失落,以及社会对教育整体的失望。可是这种状况看来还没到头。
无须赘言,教育环节中的每次招生考试,考试中每个环节的公平,都是教育公平的一个体现。然而,公平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一个,将它还原成本来的样子就好了。是竞争就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是淘汰就在同一大环境下淘汰。
中考不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环,广州市的中考入学率早就超过90%,入学机会充分,各自努力把握,以公平公正示人,有必要搞得那么繁琐?尤其是,这类有关公众利益的教育政策出台前,记得咨询、听证,要由人大或者专家组审核评定,程序不可省略,不再凭拍脑袋或者随意拍板决定了事,虽然出台速度慢点,但也许就不会再出现“只吃第七张饼”的闹剧;如果再多听听教师、家长或者办学人的意见,相信这类政策就不再层出不穷。
(文章发表于2011.3.2《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