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调查显示97.5%人确认身边存在形象工程 7成人反对》,报道说:“一个贫困县斥资数百万元建“山寨世博中国馆”、“山寨悉尼歌剧院”;年财政收入不到2亿元的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计划一年内完成20多亿元的市政工程建设……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报道说:“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62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7.5%的人表示自己身边存在形象工程,其中50.0%的人表示‘很多’。”
我记得,去年8月31日光明日报有一篇文章:《岂能靓了‘面子’失了‘里子’》,文章说:“徒有‘面子’,没有‘里子’,最终会失去‘面子’。所以,只有‘里子’做好了,‘面子’才会更靓。要做好城市的‘里子’,首先,决策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提高领导水平,不搞主观臆断,不搞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其次,要优化城市建设项目的决策机制,提高城建决策的透明度,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城建决策管理机制;第三,要对政绩考核体系进行制度性纠偏,增加民生指标所占比重,相应提高违规处罚成本。对于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有严厉问责,才能把城建决策者的注意力引导到城市的科学发展上来。”
窃以为,中国青年报和光明日报都没能够把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说得更透彻一些,我觉得做人做事,包括建设城市确实要做得体面,形象、面子是一定不能不顾,但必须顾得得体,适度。
60-70年代,你穿一身“毛服”一定觉得很得体,也不失面子。现在就不行了,为什么呢?时代变了。我要做地方长官,我也一定顾面子,但是一定要得体,就是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就会“靓了‘面子’失了‘里子’”。
国家大剧院就是一个形象工程,是一个国家的面子,建设初期也是受到许多争议,不仅是地点,就连设计方案也都有许多批评,当时还有人认为剧院建成后谁来维持这个大剧院的运行?现在看来说国家大剧院是近几年国内最优秀的建筑也不为过。中国有13亿人口,有这样一个体面的国家大剧院难道不应该吗?关于运营费用现在看来更不是问题,到这里演出仅次于上春晚了,很多演出团体想去还排不上队。这种形象工程就属于一流的,也是得体的。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在国内却引起连锁效应,据中国青年报3月10日的报道:《30个城市投百亿建大剧院 委员痛斥文化面子工程》,这些大剧院是不是都得体,适度就很难说了。山寨版的悉尼剧院可能还不能计在其中。
报道说:“奢华文化设施建筑的背后是成本过大,运营不下去,需要财政供养。闫贤良告诉记者,全国剧院经营状况十分不乐观,一年能运营300场的剧场连一半都不到,主要原因是投资收不回成本。‘奢华型建设后,运营成本高。国家大剧院一开门就要花50万,其他投资更高的要多少钱?’”
形象工程应该有,但绝不能失度。形象工程之所以被公众痛斥,是因为各地的形象工程,太多太烂,甚至造成政府的财政透支,导致民生欠账多多。
中国教育的投入始终是中央政府的一块心病,增加投入均衡教育资源是一个重要手段,这些年GDP增长相当快,教育投入也在增加,但是教育资源均衡却让公众不满意。王晋堂写的教育评论:《打造“巨无霸式”中小学校伤害了谁?》这种“巨无霸”的学校工程就是典型的教育形象工程,既破坏教育资源均衡,并加剧了教育资源差距,而且这些“巨无霸”建设都是以多收费为前提的,这样使原本就不公平的教育变得更不平,上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医疗也有这样的问题,各个城市都在争创“三甲”医院,“三甲”也是形象,但是解决公众看病难首先是要建好基层医疗设施,现在看病都往“三甲”跑,人多为患,看病既贵,也困难。有的二线城市已经有好几个“三甲”医院了,还在拼命建新的更豪华的“三甲”医院,这也是形象工程,结果基础医疗设施远远跟不上公众需要,群众意见能不大吗?
这些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有很大一块是来自土地收入,原本应该用这个钱建设廉租或者公租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各地在打造景点建设舍得花钱,说这是“城市名片”,大家都这么搞,必然搞过头,“名人故里”之争就非常典型,于是成为让人唾骂的“形象工程”。住房难的问题,政府不掏钱是一定解决不了的,但是在形象工程上透支了。住房问题肯定是无法解决。
我国虽然有13亿人口,但是有没有必要要搞“183个拟建设国际大都市”?眼下,建设国家大都市也变成形象工程。
人民日报在批评这种现象时说:“城市化进程中的跃进化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
“冲动超越”就是搞过头了,这样形象工程肯定有害无益。
形象工程搞过了头的背后问题一定是和腐败有关系,最近杭州出了个“许三多”:“钱多方房多女人多”,这是一个管建设的副市长,杭州能出“许三多”,各地的形象工程就能出“赵三多”、“钱三多”、“孙三多”……这基本是一个规律。
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中说:“普通百姓才是城市形象最好的代言人”。而实际上大凡“形象工程”搞过了头,地方官员也会利用电视媒体让“百姓”为形象工程叫好,实际上是亵渎公众舆论,如果说有70%的人反对,说明如今的形象工程已经很不得人心了。
今年中央下决心要搞1000万套公租房,各省军令状都签了,这是最大的民生,现在已经遇问题了,就是这钱从何处来?中央政府说话算话,配套资金肯定能够到位,地方政府呢?
如果不切合实际的搞形象工程,那么最终欠下的必定是大笔的民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