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依赖型产业


  随便问一下世界上的富人,愿意把多余的钱放在哪几个国度?我相信多数人会选择瑞士或者美国。

  瑞士虽弹丸之地,但向来有个好声誉,钱存在那里最安全!这方面多半得益于两个老早形成的“行规”:一个是可靠到家的保密制度。在全球“反洗钱”协作机制形成之前,钱一旦存入瑞士银行,除了储户本人,再强硬的政府情报机构,再机敏的私家侦探,要想从瑞士银行系统探知其中的秘密,可谓难上加难。另一个是“认人到家”的账户管理规则。老的瑞士银行,往往只认储户本人签字。储户存款时只需留下签字,以后取款查账之类业务都须提供签字,没有签字或者签字与所留笔迹不符,便无法接触账户,更不要说去提款了。银行往往还会保证,任何冒用储户签字导致的损失,由银行全额赔付。多半靠着这个缘由,富人们的金钱,尤其是那些来路不明的金钱,像潮水一样汇聚瑞士,成就了一个欧陆山地小国的金融大国事业!

  美国虽金融震荡频发,但向来也有个好声誉,这便是金融投资环境不差。外加美金的超级流动性,把钱投在美国市场,不仅增值机会较多,且还有据以支配更多财富的机会。即便你在投资方面全然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也会有专业人员替你打理的!多半因着这个缘由,世界上的富翁们也好,政府也好,都愿意把多余的钱放在美国,或投资于美国联邦政府的“金边债券”,或投资于公司债券乃至资本市场!这方面,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近年对于外汇储备的操作,可谓发挥得近乎淋漓尽致!而那些“携款外逃”的腐败官员们,“留了后路”的“裸官”们,也多半把贪污受贿的钱卷去了那里,外加老婆孩子!

  如果我有多余的钱——可惜我没有——让我来选择,我或许会选择放在英国。因为在我看来,英国金融兼具瑞士与美国的某些优点。把钱拿去美国,若不去投资而仅放在银行里生息,你会发现越存越少。美国税制鼓励投资抑制储蓄,利息税加上资产税等等,三下五除二会削去你的财富的!瑞士银行向来以低利率乃至负利率著称,有些保密性特强的账户,不仅不给利息,反而还得缴“户头费”!相比较而言,英国银行的保值增值性能要高得多,且其对用户的信任也不比瑞士银行差。这方面我些小小的经历。20多年前在英伦求学期间,靠着“公派”身份办了张信用卡,月初领的奖学金先存银行,平日开支及房租则从信用卡额度透支,到下月还款,期间可生出好几镑的利息。那时国内工资很低,对我们而言,着实是点额外收益!后来研究英国货币政策史,感悟到这个国家存款的保值性相对高些。后面的原因多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英格兰银行的基准利率,鲜有低于通货膨胀率的!无论通胀率多高,银行利率都会水涨船高浮于通胀率之上,给储户一个正的利率。另一个是,英国人对英镑币值很在意,不大喜欢英镑贬值。英格兰银行向来以维护英镑坚挺为己任。上世纪90年代某日,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国际炒家对英镑的打压,英格兰银行一天之内三次提高基准利率三个百分点!

  关于英国银行业,还有些印象特美特深:一位同学新开账户的储蓄卡及密码函一并被盗,户头刚存的钱不翼而飞了。他去银行一讲,银行职员连连安慰,且立马把卡和户头被人冒领的钱如数补上,而后报案警局去调查!他本人不但未受丝毫损失,甚至连惊扰都很少。我离开英伦返国时去巴克莱银行注销户头,享受了近乎贵宾级待遇:主管亲自接待,请入专门的会客间,征询服务满意度,执意让我留下尚未到期的维萨卡,说即便到了中国也可用!

  写到这里,不由地想起国内金融业一些令人遗憾甚至生畏的做法了:自己的银行卡好好地放在家里,户头的钱不翼而飞了,去银行一讲,他们首先怀疑是储户自己捣的鬼!即便查无实据,人家也不管的,且还会以“侵吞国有资产”的罪名将你告官。法院审理旷日持久,即使官司打赢了,存款追回来了,也让你掉一层皮的!至于开户关账,哪有什么贵宾待遇?只要在柜台外面站着排队的时间不要太长就得知足了,别有那种奢望!

  我曾写过,按照经济学最新理论,各种产业对于制度的依赖程度不同,金融业是个强制度依赖型产业。反过来看,金融业的发展程度与全球“美誉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制度性基础设施”的质的高低!沿着这个逻辑推断,要想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强大金融业,当务之急是改善制度性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