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财政部上月25日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并从发布日起施行,但相关消息直到上周六才公开见报(详见3月5日早报9版)。
该“管理办法”涉及“三公消费”老大难之一的“公车消费”,多少仍有一定舆论关注度。
从上周三起,国家步入年度“两会”季。财政部在此期间发布“管理办法”,恰与“两会”遏制“三公消费”的民意形成呼应。
上月27日,温总理第三次在“两会”前夕与网民交流议政。手机尾号为“8128”的网友向温总理提问:“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为什么管不住?治理‘三公消费’真的那么难吗?”温总理答: “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是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如是可判,财政部择机公布“管理办法”又与“温总理答”形成了呼应。
“管理办法”内容很多,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公车购置费用和运行维护费用的预算要分别单列,以方便代表委员及社会各界知晓。
说到公车滥用,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开始批量自产普桑及大量进口丰田、皇冠后,这事就逐渐成为纳税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纠结。到上世纪80年代末,类似“一顿饭吃掉一头牛,屁股下坐着一栋楼”的民谣已广为传唱。进入上世纪90年代,管公车的红头文件各个层级均发了多轮,且有多大官配多“大”车的标准颁行,以及正厅以下官员一律不准单独配车的纪律硬约束。可不论约束“软硬”,几乎都不顶用。
没辙就开始搞公车改革。早报评论员目力所及,浙江部分县市“车改”已十数年,江苏部分县市也搞了七八个年头。可搞来搞去,不外乎以货币赎买为主导形式。货币化“车改”,从办事员起人人有份。结果“车贴”成为名正言顺的“第二工资”,纳税人负担却没见减轻多少。
时势催生变化,2007年元月发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次年5月起施行。过渡准备期长达17个月,个中原委在于各地都有“难言之隐”。不妨回头看,政府信息公开从最容易的预算公开起步,但预算真要公开,说难也难。且不说保密规制修改需配套,光预算内“三公消费”一块,分明是不好意思如实公开呀!
不公开不成,只好扭扭捏捏不痛快地公开。可事情往往如此,越不痛快,舆论越盯着不放,包括公车在内,“三公消费”究竟耗资几多,年年成为“两会”焦点之一。
新颁行的“管理办法”往前又走了一小步。这当然值得肯定,但更要提醒:若专项监督不能跟进、不能当真监督,哪怕明确了具体的监督主体和监督程序,“单列”依然难以发挥遏制“车轱辘腐败”、平息民间怨气的作用。至于“单列”是否意味着“车改”将另辟新途,眼下尚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