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商“思想偏激”学生别误伤了大学精神
今年5月以后,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其中对于“思想偏激”学生进行会商,引起了不少北大学生的争议。 (24日北京晚报)
对学业困难、经常贫困、网络成瘾、罹患大病的学生,由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进行帮扶,这样的“会商”无疑是大学管理的创新,也体现出大学教育的人文关怀,不过,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就让人颇为费解。
何谓“思想偏激”?这本身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认定的主观色彩相对浓厚。而北大所谓需要会商的“思想偏激”学生,竟然“主要是因为有一些学生经常夸大学校工作的一些细微漏洞,比如动不动因为食堂饭菜涨两毛钱就批评学校”,这样的定义真叫人哭笑不得。
被尊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北大,素来号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生不满食堂涨价,批评学校两句就要被扣上“思想偏激”的帽子进行“会商”,还有一点点包容可言吗?如果发表点前卫或者过激的言论,或者学术观点上冲撞了权威,不知道又会“会商”出怎样严重的后果?
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缺少个性、活力,出不了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更难以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引发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忧虑和热议,而缺少“批判精神”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死气沉沉,碰撞不出智慧、科学和思想的火花,哪里还有什么大学精神可言,又谈何思想自由、学术争鸣?
思想、言论自由,个性、观点张扬固然不是无边界的,但是,只要不反党、反国、反道德、反人类,何妨多一点宽容之心,多一些宽松环境,让大学生们“偏激”一点,释放青春的激情和探求的精神。容不得半点批评的大学,无所谓大学精神可言,培养不出一流的大学生,更成就不了一流的大学。
“会商”所谓思想偏激的学生,只会禁锢了思想,淡漠了文化,误伤当下原本就相对稀缺的大学精神,在一团和气中培养出缺失个性风格和创新冲动,与世无争,安于现状,惟命是从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