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复演八卦著连山


          神农复演八卦著连山
   炎帝对易学的贡献,主要是重新把八卦复合排列出一个六十四卦,并作了注释,这个卦序因起始卦为双艮(艮在八卦中代表山)故被后世称为《连山》。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即今陕西宝鸡一带,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姓伊耆,后改姓姜。炎帝神农氏的称号,也包含个人、氏族、时代、天下等多种含义,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位于黄河中游陕西渭河地区。炎帝第一任炎帝神农氏的统治,在大约七千年多年以前。帝者,天下之主;氏者,氏族之主。所以炎帝八世与神农氏十七世或七十世的说法并无矛盾。
    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肠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白虎通义》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耒耜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被尊之神农。
    炎帝和黄帝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即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黄帝取得胜利之后,被推举为“天子”。黄帝考虑到炎帝民望犹盛,将其召到身边辅政,两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为炎黄子孙。
    炎黄时代,今天河北、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还生活着强大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领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统率八十一个氏族,勇悍善战。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长期有摩擦,最后炎帝和黄帝联合,在今天河北境内的涿鹿展开决战,蚩尤战败身亡。三族逐渐融合,炎帝黄帝后裔称为百姓,蚩尤后裔称为黎民,华夏人民就统称黎民百姓,三人也被尊为中华民族共祖。
    炎帝陵至少有三个,即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这与炎帝神农不光指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氏族、一个时代有关。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位于该陵县的鹿原镇境内。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表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