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已就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改革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这项涉及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的“事业人”的改革,终于正式开闸。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说:“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调整,国家层面的中长期改革指导意见将对下一步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起到重要的宏观性、纲领性、指导性作用。”
此次改革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此次改革主要思路: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来源:重庆晚报)
我国所谓的事业单位,国际上规范的说法叫做公共机构。公共机构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机构。我国的事业单位“天然”地承载了教育、医疗、科研、文娱、体育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职能。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透露,截至去年年底,全国事业单位共126万个,拥有工作人员308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的67%,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4%。有媒体称,如果加上离退休人员,这项改革的实际涉及人群将达到4000万。
事实上,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起,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已进行19年。由于这项改革因涉及人群庞大、利益链条复杂,长期停留在酝酿、准备、调整阶段。2009年年初在广东、上海等5个省市进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目前尚无一省市出台具体改革方案。广东省编办有关人士称,事业单位改革的难度“不亚于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在当今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事业单位改革再也不能空喊口号了!改革的关键的东西不改,如三公消费、官员的财产申报制度,最终不会有结果的。
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公共资源的公正分配,在事业单位中建立更规范的责效一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而不是简单地削减人员和经费上。脱去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外衣”,不代表剥离其公益属性。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存在着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能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且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现在,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各项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践证明,凡是已改革的领域都得到了较好较快发展,只有改革才能增强发展活力。事业单位改革牵涉面广,涉及行业多,涉及单位每个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确保社会事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确保公共服务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确保事业单位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推进社会事业规范、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公共服务,中国需要进行全面、协调的事业单位改革。从中国和经合组织国家的经验来看,改革过程可能是长期和渐进的,而不能根据某一蓝图采取“大爆炸”式的改革战略。通过改革所带来的,应该是一个与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提供的新体制。改革首先触及到的是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如果改革不能触动公务员的利益,一切“改革”只能是空谈!如果改革只是换汤不换药,改革只是新瓶装旧酒,这样的改革永远改不下来。听惯了空喊口号、看惯了社会的不公平,希望这次不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