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不是破解伤心菜的特效药
1角钱1斤的芹菜,2分钱1斤的大白菜……最近,部分蔬菜价格暴跌,引发人们对菜农和菜价的热切关注。从最高10多元1斤的高价时代,到目前几分钱1斤都无人要的低价行情,不过短短几个月。田头价贱无人问,批发行情持续跌,市区零售价却居高不下,“菜篮子”到底怎么啦?(26日人民日报)
餐桌菜贵,田间菜餐,市民和菜农两头受伤,成为四月特殊的风景,牵动着政府和有关各方的心,大家都在煞费苦心找症结,寻良方,破解伤心菜的难题。不少人认为,推进农超对接是个可行办法,道理很简单,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既可解决卖菜难,又能让市民买得便宜,可谓是双赢甚或多赢之举。
理论上讲的确是这么回事,很多地方都有过这样的实践,客观上也能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不过,靠农超对接来解决如此大面积卖菜难,显然不切实际。今春蔬菜价贱难卖,主要是某些品种种植面积大幅扩大,加之季节性因素的影响,造成供大于求的矛盾过于突出,从一些冷冻企业的车间里堆满烂菜叶,就不难想象,这些菜不烂在田头,一样可能烂在超市里。
另一方面,即使实行农超对接,也根本不可能绕开流通环节。要分拣,要清洗,要加工,要包装,要运输,这些都得由不同的社会分工去完成,由于蔬菜的保鲜性要求相当强,本身就不允许中转环节过多,因此,试图通过农超对接大幅降低流通成本显得过于理想化。何况,农产品进超市,也免不了进场费、促销费、堆头费、条码费等各种名目的成本支出;大多数地方,蔬菜等农产品分散化种植的比例相当高,连片、集约、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普遍偏低,一家一户的种植显然很难跟超市实现有效对接。
因此,依笔者之见,农超对接的作用有限,甚至于只是破解卖菜难的一个偏方。要根本扭转伤心菜让农民伤心、市民闹心、政府伤脑筋这一情形,关键在于抓好两头:一头是大力推进产销对接,而不是简单的农超对接,有关部门、农业组织要引导农民真正跟着市场走,对蔬菜市场供求作出准备的预测和判断,不盲目跟风扩产,同时做好信息发布、供需协调、产品储备等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严重供过于求局面。
另一头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遏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农村大量蔬菜几分钱一斤无人理,不得已铲作饲料、碾成肥料,而城市菜价却降不下来,“通胀”无疑是罪魁祸首,运输、人工成本,房租、副食品、日常生活用品一路上涨,必然加大流通领域的经营成本,而菜贩、商家又必须保障自己的利润预期,菜价居高不下也就是自然的事。据新京报报道,25日发改委就当前物价形势举办内部座谈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国内流通成本太高,达到50%-70%。因此,治通胀,降流通成本,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