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应警惕当前经济“滞胀”风险


更应警惕当前经济“滞胀”风险

2011年5月19日/董秀成

 

  今年,国家将治理通胀问题列为重中之重,政策取向应该是正确的,因为物价上涨牵动社会和百姓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最近几个月,国家为控制通货膨胀,改变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而采取了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等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供应量。

    尽管任何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通货膨胀原因复杂,治理手段也十分复杂,如果找不到通胀“病根”,那么治理起来就可能是无法做到“药到病除”,反而会引起其它并发症状的产生。

    从目前我国的通胀原因来看,主要是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对外我们无法控制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只能被动接受高价格的进口商品,如大量进口石油和铁矿石等商品,这些商品推动国内后续产业成本上升,进而传导到最终产品价格上涨。

    应对如此形成的通胀局面,货币政策的抑制作用就是非常有限的。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其实就必然涉及到不同行业比价关系和利益关系调整过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经济现象,人为力量去抑制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资金紧缩,当然可以减少资金流动性,但如果自愿要素成本不能降低,其必然后果是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在要素成本继续上升的同时,资金面临短缺,效益下滑,劳动生产率下降。因此,如果以牺牲经济增长和牺牲企业需求为代价,用紧缩货币方式强行压制通胀,就可能使得信贷、投资和经济增长都出现下滑,而物价毅然高涨,这样就是失败的调控政策。

    宏观经济好坏最终取决于企业好坏,只有当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战胜外部成本上升时,控制通货膨胀才有可能。如果货币政策损伤到企业劳动生产率时,那么成本上升的压力有可能演化为恶性通胀,然后是需求下降,产能过剩,滞胀局面进而发生,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政策结果。

    由此看来,国家需要警惕货币政策可能误伤整体经济,应该适而可止地采取货币政策,对于通胀应该勇于面对,通过财政政策如财政补贴或降税等手段,救助弱势群体,稳定公众的通胀预期,减轻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支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