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应加大紧缩力度而不是放松


       

最近,不少市场人士和学者认为中国应放缓货币紧缩的步伐,以应对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放松的结果将导致通胀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也将加剧。

 

中国人民银行18日的数据显示,中国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为3107亿元,较3月份的4079亿元减少了23.8%4月中国M2增速为15.3%14月,中国CPI增幅为5.1%,以今年GDP增长9%的目标来看,目前的货币政策只能说是中性。相对于中国每次只上调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巴西去年12月一次性上调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才叫货币紧缩。

 

 

事实上,中国自去年以来累计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形势上看是货币紧缩政策的一部分,但主要是为了冲销持续增长的外汇占款。截至4月末中国外汇占款达240143亿元,2009年末的外汇占款为193112亿元,即2010年初至20114月,中国外汇占款累计增加了近47000亿元。按今年4月末75.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计算,上调11次,每次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5.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冻结了约41900亿元资金。

 

由此可见,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看起来似乎是中国货币紧缩的力度非常大,其实累计冻结的资金甚至不足于完全冲销同期增加的外汇占款。存款准备金这个调控工具,不仅没有起到货币紧缩的作用,实际上仍放任外汇占款增加的基础货币对通胀施加压力。

 

 

在目前形势之下,未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将减小,上调的频率也将减少,但这并非是货币政策的放松。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即将于6月末结束,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之下,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概率极低。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并不强劲,因此在通胀有所抬头之时,出于降低美国国债发债成本的考虑,美联储很可能倾向于尽量推迟金融危机之后首次加息的时间,但美国最终将进入加息周期。

 

美国4CPI同比增幅达3.2%,根据历史数据对比,在CPI涨幅超过3%后,美国有很大概率加息。在美国货币刺激政策结束之后,美元有很大可能出现阶段性的转折。5月初以来,美元指数已从最低的72.7的位置快速反弹至最高超过76的水平,这很有可能是国际外汇市场对美元货币刺激政策退出做出的提前反应。

 

在美元汇率中期走强的预期下,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预期却将下降,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的数量将减少,外贸企业和个人将美元结汇的愿意也将降低。不仅如此,部分国际热钱有可能从中国回流美国。新增外汇占款也将有所下降,存款准备金率被动上调的空间也将减小。新增外汇占款从高位回落,实际上也增强了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热钱踊跃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即使自去年开始中国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持续低于CPI同比增幅,央行加息也会顾忌中、美利差加大增强热钱流入国内的动力而投鼠忌器。

 

 

不过,中国遏制通胀的货币政策并不会改变。数日前央行上海总部一官员表示:“下一个阶段将会继续稳健性(实为紧缩)货币政策。可以预见的是,如果CPI或者房价连续三个月环比持平或下降,央行才有可能不再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因此,中国仍将继续货币紧缩,只是由于新增外汇占款回落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大幅下降等原因,央行将放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频率。

 

 

其实中国应对通胀,真实的紧缩政策体现在利率上,也不过上调了1.25个百分点,但CPI上升了多少?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的还是保障中国经济的破坏性增长,而不是嘴上说的抗通胀。

 

 

明明中国经济之前十年高增长,高出口,高投资,低工资,低消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从2000年前后开始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但中国对养老金的储备很不足,环境破坏需要数十年的巨额投资才能恢复,这种经济高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结构没有实现调整,基本是原地踏步,再这样增长下去,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就越大。中国不光不能以货币政策放松的方式推动经济更高的增长(这是对中国下一代极不负责任的行径,但却可以为搁置困难、阻力较大的改革带来方便),而且应该加大货币紧缩的力度,把GDP增速降到7%左右,把CPI控制到4%(我说的是真实的CPI)以下。要达到促进中国经济调整,实现合理增长的目标,中国应当一次性加息2个百分点,并事先通知,未来将继续以每次0.5个百分点的步伐,继续加息,直到一年期存款利率高于CPI 3个百分点。

 

 

有人可能会说,那中小企业怎么办?最近广州有民营企业在招聘会上想招近5万人,但出的工资在1500-2500,这种企业,就应该通过高利率,把它们挤死。只有竞争力差的企业不断地死去,把市场让出来,才更有利竞争力高的企业发展壮大,这样的企业才出得起高工资,缴的税也更多,员工工资多了,消费能力强了,中国消费才会有显著的增长。谁不会花钱?对于中国的出口,对某个行业,如果有1万家企业,外国的采购商只有100家,那中国出口企业要涨价就很难。如果1万家企业以每年死1千家的速度倒闭,中国的大企业反而能不断提价。

 

 

中国经济好比是一条高速公路,没有义务和必要为每一个驴车备好专门的跑道,还提供驴吃的水、草服务。遗憾的是,有大量的体现妇人之仁的政策恰恰长期提供这种服务。货币政策、经济环境对低效率的企业没有压力,廉价劳动力和出口退税能长期吃下去,企业主当然会形成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