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的推出究竟还有多远?如果按管理层所说的“是顺产而不是剖腹产”,那么,对条件成熟的判断不该过于匆忙,更不能脱离A股二级市场的感受。
推出国际板的首要目的不该是为了国际化,而是搭建投资者赚钱的平台。在A股本身“自顾不暇”,及海外股市重现调整风险的情况下,国际板的推出只会带来赔钱效应。
“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的官方表态不断传来,有业内人士称“技术层面的问题均已准备就绪,主要取决于领导层的决心”。然而,近期A股市场出现的震荡,表明看似“万事俱备”的国际板,解决“只欠东风”未必容易。
对于国际板推出的意义,有关方面已经说了不少。例如,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位的证券交易所中,只有上海与孟买证券交易所没有境外上市公司。建立国际板,可以推进上海证交所跻身世界一流交易所的行列。但在投资者看来,考量国际板推出的时机,不仅仅是配套制度的完善及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首先要看市场条件成熟与否。
国际板推出前,必须加快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否则,难以消除国际板变成国际“提款机”的担忧,外企也有来华圈钱的可能。已有专家指出,外国企业不是不想圈钱,而是在境外市场的强有力监管下难以圈钱。相比之下,A股被视为圈钱的“乐土”。
创业板及中小板IPO的“三高”及上市后的破发,暴露出现行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拟议中的国际板IPO定价,将要求境外公司在境内发行价格不高于境外二级市场股票价格,避免在境内高价发行。然而,这种定价看齐境外的做法,不等于绕过了发行制度缺陷的坎。不然的话,A股IPO定价退回到改革前的“窗口指导”,岂不是解决了“三高”弊病?创业板及中小板IPO的深层次问题在于,投行用“屁股决定脑袋”,缺乏自律及专业精神,置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由此,双星新材创出65.52%的“史上最高中签率”,八菱科技更是首个遭遇发行失败。
国际板将迎来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国际性大公司,以及中移动、中海油等红筹股,其实,保荐这些看似优质且成熟的上市资源,投行的责任与风险不低于保荐创业板IPO。大企业不等于有投资价值的蓝筹股,在全球经济复苏仍存波折的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更不容轻视。当年中国石油号称“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但其回归未给A股股东带来赚钱效应,相反让上市初期的买入者深度套牢。中国石油A股6月14日收盘价为10.87元,距离攀上16.70元的发行价还“路漫漫”,48.60元的上市首日开盘价已是经典“杯具”。倘若国内证券市场不先推进发行制度改革,进一步约束投行行为,国际板不是没有可能制造出“中石油第二”或“安然第二”,让投资者成为投行创利的“殉葬品”。
国际板推出条件的成熟与否,不能与A股市场的强弱脱钩。有人认为,A股对国际板推出的反应过度,当初创业板推出前主板也有过类似反应,但创业板最终没有拖垮主板。可问题在于,国际板与创业板存在差异。创业板公司上市的循序渐进,能够从融资量上避免对主板的冲击。创业板还因其成长性而被价格高估,不对主板构成比价效应的负面影响。但对于国际板,投资者还是有相当顾虑的,担心“筹资规模不会很大”之说难以落实。有传闻称,积极争取“国际板第一股”的汇丰银行,拟融资50亿美元左右。若按国际大企业如此大的胃口,A股受到的影响不亚于近年银行股再融资潮。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板的推出有利于开辟新的投资空间,将国内过剩流动性转变为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股权投资。不过,A股投资者顾虑的是,流动性收紧已是A股的“紧箍咒”,国际板“抽血”会不会“雪上加霜”?从相关媒体的调查来看,认为国际板对A股资金面“严重分流”、“有一定分流”的分别占47.64%和45.47%;78.94%的受访者称国际板的推出时机不成熟。
推出国际板的首要目的不该是为了国际化,而是搭建投资者赚钱的平台。在A股本身“自顾不暇”,及海外股市重现调整风险的情况下,国际板的推出只会带来赔钱效应。国际板的推出究竟还有多远?如果按管理层所说的“是顺产而不是剖腹产”,那么,对条件成熟的判断不该过于匆忙,更不能脱离A股二级市场的感受。
国际板不能脱离A股二级市场的感受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