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的经济原理、逻辑基础、产业特点、商业模式和运营机制


  博士论文终于告一段落,3年间,数字出版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产业融合的加剧,让很多命题越来越难以被三言两语所说清楚。做了6年出版行业的产业记者,关于数字出版的论文、报道和专栏写了有近30万字,接下来的时间,我将陆续把3年来的研究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我这些谈不上深刻的思考和记录,能为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一点点帮助。

  我将通过以下几组命题,来阐释数字出版的经济原理、逻辑基础、历史溯源、产业特点、商业模式、定价机制、版权机制、运营模式,等等,与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也请多批评指正。

  (1)概念失范下的数字出版界定——何为数字出版?何为网络出版?何为电子出版?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网页出版(web publishing)、在线出版(Online Publishing)、移动出版(mobile publishing)、手机出版(cell phone publishing)、云出版(cloud publishing)的演变过程,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出版进行系统分类,尝试回答网络游戏和手机彩铃是数字出版吗这类问题。

  (2)数字出版、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溯源——我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首次推出我国微机文科排版系统,随后在全国12家省市印刷厂采用了这套微型机激光排版系统。归纳梳理整个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和核心技术对转型的影响。

  (3)为什么出版业要转型——传统出版产业结构性的矛盾,发展遭遇增长性瓶颈等等,从数据统计,SCP分析的角度,给出转型的内外动因。

  (4)数字出版的经济学基础——数字出版的网络经济学特点、信息经济学特点,数字出版的成本结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构建整个数字出版的理论框架。

  (5)数字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基础——事业到企业的体制性转变;产业融合、媒介融合的特点和对传统出版的影响;网络知识企业的构建特征,市场面、政策面、技术面三大核心影响层面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影响等。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波特分析,五力分析。

  (6)数字出版的产业特征——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稀缺性特征,产业组织层面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点,数字出版物的非排他性、累积性;数字出版产业的长尾特性,数字出版所具有的双边市场特征、平台经济特征。产业融合条件下的媒体融合特性。

  (7)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变化——产业链、价值链的变化,作者、出版社、印刷厂、书店、读者在新旧产业链条中的对比,哪些产业环节会消失?哪些是新增环节,结构的变化带来不同主体的哪些变革?作者、编辑、发行、版权经纪等不同角色在新旧产业链中如何调整定位?为什么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中被边缘化?为什么“平台”会成为产业链的中心?

  (8)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有哪些商业模式?数字内容产业有哪些可行的商业模式?对于数字出版而言,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不同的商业模式的差异。基于内容分类的不同和出版服务功能的不同,三大出版各自的商业模式的基础是什么?如何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对于不同的出版社和集团,到底是该合作,还是该自建平台?

  (9)数字出版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定价问题。数字出版物定价的原理有哪些?一级、二级、三级定价的基本方法,平台定价、双边定价的要点是什么?出版社该如何跟数字出版平台企业合作?该如何对内容进行授权?独家授权和多家授权的差异在哪里?从博弈的结果来看,哪种最有利?平台的定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对于大众教育和专业出版不同的内容,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价?拆分和打包的基础是什么?按篇、章节、字数定价的界限如何划定?前向收费、后向收费到底何时适用?

  (10)当前数字出版产业的误区——商业模式上存在哪些问题,版权机制上有哪些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死结?有些思想上的误区必须要破除?

  (11)到底需要不需要版权保护——出版业是在版权保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对于数字出版,到底需要不需要版权保护?盗版的危害在哪里?盗版真的像我们所听到的那样,摧毁整个行业吗?版权保护的机制该如何适应产业发展进行调整?安德森的《免费》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2)三大出版数字化转型不同的路径——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大众出版的本质是提供娱乐,受大众文化走向的影响,转型时要注重内容的娱乐性和易得性。教育出版受到开放教育资源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影响,数字化转型时要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专业出版受搜索和开源的影响,转型要注重资源的系统性并提供附加价值。国外各自的案例有哪些?

  (13)数字出版,到底是卖内容还是卖注意力——传统出版是基于售卖内容构建起商业模式,但报纸、电视、广播乃至互联网,则是靠“二次售卖”构建起盈利模式,在数字化的条件下,由于平台的产生,数字出版将来要靠卖内容,还是要构建新的盈利方向?双边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14)我们需要重新阅读的变化——整个阅读习惯是如何变化的?消费社会、互联网诞生、移动终端的普及,“后现代式阅读”的兴起,传统阅读、社会化阅读、智能化阅读,整个阅读的发展和演变脉络到底是怎样的?

  ……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命题,但可能以上几点是基础命题,通过基础层面的梳理,或许有助于我们的行业从新的视角重新了解和审视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