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元素大碰撞:个人、企业与社交网络


    苏湘迅: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今天下午每个嘉宾手上的资料中有四大主题讨论。每位嘉宾讨论完以后,大家都有机会提问,现在进入第一个讨论,就是社交网络元素。刚才中科院的老师也说了,我们是一个真实的网络,今天我们很多人是通过新浪微博来的,虚拟网络里面如何与我们真实生活相结合,实行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包括游戏和电商、开发平台等等,我们今天请一些业内的意见领袖和高人来讨论。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搜狐IT副主编赵秀芹,由她来主持下一轮的圆桌讨论。

   

    赵秀芹:谢谢大家!

 

    刚才有人说苏老师普通话不好,我也先说明,我是山东人,普通话也不好。大家下午好,我是搜狐IT的赵秀芹,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主持第一个主题讨论环节,个人和企业如何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来到现场的各位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网络效应会对社交网络这个电影或者这本书,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说过,如果你发明了可以让人们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就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扎克说的这句话里面提到了社交网络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分享,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够有机会来到蓝港在线这个地方参与社交网络这个话题的讨论,也是因为有了社交网络这样属性的一个微博的产品,我们互相分享,能够看到信息,能够参与由苏湘迅组织的这个讨论,这都是社交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

 

    接下来有请五位嘉宾参与这场讨论,他们是: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站信用评价中心主任卢咸开;财迅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班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副总裁李伟;天使投资人醒客;华信智通公关顾问BD-VP王传一。刚才说了,在座的各位,也包括刚才有很多朋友都介绍了自己是怎么来看到这个活动的,对于社交网络的理解。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都是互联网的深度用户,每个人对于社交网络产品的使用也是非常资深的用户,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请各位谈一谈社交网络对各自的生活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卢咸开:实际上我搞互联网特别高,是96年开始搞的,是互联网的老兵,但是不出名,认识了很多的牛人,但是我不是牛人。

 

    社交方面我们也玩的非常早,但是真正深入的玩,很惭愧,今年刚刚开始,今年2、3月份,因为有了微博以后,很多朋友邀请我开一个,结果我在搜狐、新浪和网易都开了,平时时间比较忙,所以在新浪上面可能玩的比较多,他们也帮助我们做了推广,这一块可能搜狐做得不怎么好,要批评。我是3月14日在新浪开的,上午开,下午我几个朋友看到我开了,结果搜狐、网易和腾讯我都开了,到现在为止,我在新浪的粉丝最多,现在达到9万多,他也帮助我推广了一下,我声明一下,没有自己花钱买,大概是9万多一点。在搜狐我的粉丝估计也就是十几个,腾讯有200多个,有点不好意思。

 

    现在说社交网络还比较大,定位在微博上讨论会比较好一些。我现在经常使用的就是微博,QQ和MSN也都在用,但是我的微博对于我生活的影响应该是非常深刻的,对于工作也是一样。今天因为谈的是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对于大家的作息时间会有影响。我不知道大家微博玩得怎么样,我的一帮朋友里面,一般都玩到一两点钟,昨天晚上零点的老板玩到两点半,所以我们玩的过程也觉得越玩越上瘾,对作息时间影响非常大。还有一个影响就是线下的活动增多了,原来我们认识的人也就是500人,这样就很厉害了,一年也就是365天,通过微博大大的延展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大大了增加了我们线下交流的机会。

   

    段永朝:我的想法比较简单,也就是接着卢主任讲玩微博。我认为一个问题就是保鲜,刚才苏湘迅说的我很不好意思,我估计在座的我是属于白头发比较多的。其实微博这个事情,要说开帐户是很早了,包括Twitter出来就开了,Facebook出来也开了,就像当年拿了很多邮箱号一样,也曾经彻夜玩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刹车了。我的态度基本上是尝鲜派,比如我现在还不用iPhone手机,我有但是都给孩子用了,包括iPad一代和二代等等,都给孩子玩了。我当年曾经彻夜玩游戏,现在是不要玩命。

 

    现在退后半步甚至是两三步来看互联网,我们刚才讨论社会媒体,社交媒体微博,这里面有小的问题要思考,以前不管你是学工科、理科和文科的,一定读过鲁宾逊漂流记,别人就是这么跟我讲的,什么叫社会?鲁宾逊漂流记上讲了,两个人为社会,我、你,我们就构成了社会。我现在的看法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恰恰是工业革命时期到现在维持了这样一个观点,两人为社会,在主流认识中这还占据主流的位置,但是它是错的。如果我们现在理解社交媒体、社会媒体,这个思路要变了,变到哪里去呢?三人为社会,两人不是社会,两人只是伙伴。为什么三人为社会呢?就是因为有了第三人出现,哲学上叫做Others,是他者,一定是关心他者而生存的,而不是一个博弈,如果是你我之间的博弈,10年前的电子商务为什么会在纳斯达克崩盘了呢?就是因为他仅仅是做了一个现实商务的镜像版,所以他错了。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如果仍然照搬传统线下社会生活当中的理念肯定有问题,所以有时候有一些胡思乱想,今天跟大家交流,不一定对。

   

    赵秀芹:段老师总结了一句话,社交网络肯定让人上瘾,段老师也跟我们分享了三人的一个社交理论。

   

    醒客:刚才两位都谈到了微博的问题,其实社交顾名思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网络实际上是线下需要非常大精力关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小一点。现在国际上微博正在走向一个歧途,竞争非常系列,每一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人气做起来。新浪也好,搜狐也好,会发现粉丝基本上是靠配出来的,都是由平台想办法给你配出来。这就有一个问题,实际上他现在实现的价值,就是你发现成千上万的粉丝里面你鬼都不认识,最后你会发现,又变成了一个降了级的新闻平台。

 

    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当媒体把这种媒体传播权利交给所谓的意见领袖的时候,而这些意见领袖跟他所有的粉丝之间并没有构成一个契约性的关联性,有可能这个媒体在挖掘不出新价值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走向很偏的地方。所以我认为今天微博的情况,实际上发挥不出来所谓的社交上面的精准性、过滤性这些特征,它和Twitter是完全不一样的,Twitter所有的用户粉丝都是靠交流出来的,大家都着急,希望做上去。第二个问题,大家都讲互联网上的平等性,其实真正的社交和社区是完全不一样的,社区是一个公共绝对的视角,今天我们到这里来,每个人看到的可能嘉宾在前面,所有人都在后面。但是实际上真实生活当中,每个人生活的展开是我,父亲、母亲、老婆、孩子这样,所以社交网络换了一个视点,一切的社会是以自己为视角展开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现在技术和业务方面支撑的基点。更深入的一会儿我们再继续探讨。

   

    李伟:各位都是我的老师,我加入互联网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年的时间。说到社交网络,我给大家先讲一个故事。我相信这个故事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每天都会发生。我住在八层,我们那个单元里面一共九层楼,对门两家。我每天见到我们楼里的人都会打招呼,为什么我跟他打招呼?因为他和我有关系,住在一个楼里面,但是我们仅限于打招呼,就没有更多的话题了,因为我不知道他的背景标签,也没有告诉我。我们是邻居,邻居不是我们主动产生的,像朋友、同学,这种主动产生的关系会让我们频频的互动,但是产生不了有价值的情况。

 

    我们旁边一个楼上的人,偶尔有一次我见到往后备厢里面装球杆,和我是一个牌子的,我说你打球,在哪个练习场?我们在一个练习场,我们就有话题了,经常约着一块打球,也会聊聊。有时候我们在小区碰到了,会停下来聊会儿天,就是因为大家有共同的兴趣。我认识这样一帮有兴趣的人,他也认识,他也会介绍一些人给我认识,我们还有很多的朋友会认识。 

 

    我们小区里还有一个人,因为我是做传统行业的,我现在转入互联网行业,缺少互联网行业的一些基本的Knowhow,怎么做推广和运营。我们小区里面有一个人是新浪做运营的,我会主动找他,我说我现在做什么东西,我很困惑怎么办。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思考,但是没有机会去结合企业,因为我是代表企业的,我原来是公司的,他也想听我对他们一些做法的看法,我们俩就见面非常多,我们会打电话,今天晚上一起吃饭,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目的朋友,因为我们有更多的目的,我想从他那里得到一些东西,他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东西,我们会产生大量的内容基础上的价值。我现在想把他挖到我们公司来,这就是我们产生最后的行为。关系图谱是最基本的,产生频繁的互动,然后产生内容,也会有内容,但是是很有限的内容。兴趣共同可能会产生价值,但是产生不了内容,你喜欢音乐,我也喜欢音乐,聊完了音乐怎么办?你的人生境界、思想境界和收入还是那样。目的图谱会产生价值出来,我使用更多的是微博,我就是想认识互联网的人,让他们给我一些在互联网上的指导,我去关注这样的人,参与他们的话题互动。以后我们会做一个网站,这个网站要通过一些渠道把它传递出去,如果在微博上就是你的粉丝渠道了。所以我会找一些粉丝都是我要找的目标用户,比如我们的目标用户就是公司活跃的白领,我就会找到他们,参与他们的话题。抱着这样的目的做社交网络,其实我不认为微博是社交网络,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媒体而已,这样达到了我的目的。我基本上用微博8个月的时间,在线下见了五六十个人,各个方面的人都有,包括大学生、意见领袖、技术精英等等,他们改变了我,让我在半年内迅速的了解了这个行业的一些关键点、成功因素,哪些人可以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人可以帮助我们等等。我觉得微博对我来说创造了一些价值。

   

    赵秀芹:让你的社交关系延展了。

   

    李伟:微博有它的社交属性,肯定会帮助你实现,但是更多的是媒体属性。

   

    赵秀芹:除了谈到了微博,还有其他的吗?

   

    李伟:Social这个词在国外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把它翻译成“社交”误导了大家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就像我们今天说关系,中国人都能理解,如果跟老外要解释关系这个词,找不到这个词来解释。所以外国人发明了Social是基于他们的那些几千年的文化,他们之所以说social是因为他们Enjoy这个Social,中国人不是这样的。如果让我翻译的话,我会翻译成关系网络平台,就是Social Network,社交这个词在中国太狭窄了,大家对于它的理解简单化了,所以做出来的社交网络,开心网也好,人人网也好,他们起不到任何Social的工作,他发现不了找到和自己有同样的机会。

   

    赵秀芹:今天有来自人人网的人可以挑战一下李伟。

   

    李伟:Facebook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了。

   

    王传一:这里面我可能年龄是最小,资历也是最浅的,说的可能是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可能贻笑大方。接着刚才两位嘉宾提到的观点,从社交化媒体到微博,作为后来者我也有很多比较赞同的地方,尤其是说到社会化媒体,刚才李老师是把社交化媒体从广义上定义的,包括Facebook现在也认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包括您提到现在微博更多的是媒体属性,一开始推出来的时候,包括我本人也认为是偏重于社交属性,但是通过玩也发现还是偏重于媒体属性多一些。

    说到社交化媒体,如果从我个人狭义的角度来定义的话,应该是强关系,突出社交性。但是如果是强关系的话,可能有很多种,包括刚才开始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有位嘉宾提到他们是做音乐,以音乐为纽带做一个社交化媒体。但是如果我们谈到社交化媒体的话,它的社交的核心价值是在于什么?可能有人会提到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认同才能会有合作和交往,这应该是属于强关系了。但是现在任何一个社交化媒体如果能从这一点抓住做的话,可能难度也比较大,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都是C to C,Copy to   China,如果能蹦出一个什么东西,可能前期的成长阶段也比较艰难。

   

    赵秀芹: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提问,我们接着继续。

   

    问:各位嘉宾好,我想问一个问题,不管是哪一个媒体做微博,其实他更希望是通过邀请一些名人来开微博,但是实际上我自己就是一个在校的学生,我发现我的微博根本没有人关注,可能只有认识我的人才会关注我的微博,一般不认识的人几乎很少来和我进行深度的交流。而且我发现,通过微博或者人人网上这种形式,其实确实认识了很多人,就某一问题展开了讨论或者是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一些人可能跟我的观点一致。但是实际上是在线上的很多观点致,在线上的人格和线下的人格并不一致,换句话说,网络上代表的观点和民意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中的观点和民意,如何去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网络上可能代表了民意和观点,通过微博和人人这种形式形成了一定的观点和意见,但是并不是真实的。比如说通过一个网络的调查,可能有85%的人并不赞成个税从3千点开始征收,但是实际上他可能只是一个点击以后就提交了,实际上并不代表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就是这样的民意和观点,如何让微博变得更具有一些真实的,更有价值的现实意义。

   

    卢咸开:刚才这位同学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微博具有影响力,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实际上你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你刚开始开微博的时候,粉丝可能很少,第一天开可能想我的粉丝达到10个人多好,达到10个人又想达到100人,达到100人又想达到1千人或者1万人,一直在期待着。但是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来,毕竟你现在还是学生,你交际圈里面人太少,而且影响力都不太够。所以我建议你可以这样,找一些粉丝比较多的,比较活跃的一些名人,经过认证的,你可以看看他的一些观点,然后可以@一下或者是评论一下,把你的观点和创意,甚至可以私信以下,一次可能不行,第二次因为他的粉丝很多,一下子就回答不过来,你一次、两次、三次以后肯定会引起他的关注,你可以试一下。

   

    (PK)醒客:我觉得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就瞎了,他是典型的拿锤子的,他打就打钉子。这就涉及到上微博干什么的问题,你到超市里面买东西的时候,那个地方不是泡妞的,如果跑到那个地方泡妞肯定会被打出来,泡妞就应该到酒吧里去。微博上之所以造成这种错觉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一个不同目的的人都跑过去,都跑上去之后他们撮成一小一小堆,每一个小地盘上都是不一样的。我在微博上发现两种人,一种人是这样的,你会发现很多人给他评论,他实际上很少参与到其中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意见领袖,就是已经配了很多粉丝的人。但是你也会发现有一批人,他在里面说一句话没有人转,基本上是零转或者一个转,但是下面有十几个、二十几个对话在里面,他们之间来来回回很多次。所以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首先微博这个东西不是让你一下子能放大自己影响力的,虽然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就像和博客时刻一样,芙蓉姐姐可能一夜就窜红了,但是每个人都这么想就不可能。就是为了让几个距离比较远,有共同想法的人,就某一个话题能够跟踪下来,比如你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可能就一两个人给你关注我觉得可以,有一两个真正的好朋友就可以了,这是社交真正的意义。

   

    卢咸开:这样的话社交会永远固定在一两个人的范围,现在MSN也好,什么也好,主要还是拓展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怎么把人际关系由原来的两三个扩展到两千两万个。现在每个人也是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上MSN体现自己的价值,怎么认识更高层的一些朋友,帮你出出主意,或者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找工作,通过微博找工作,通过微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一些活动,就是拓展自己的人脉。

   

    赵秀芹:谢谢二位嘉宾的建议。接下来一个问题其实跟刚才这个来宾的提问有关系的,对于个人,各位都是作为网络从业者,大家都想在这种社交网络的深度用户中怎么样利用好社交网络,让社交网络更好的为我们提供服务,让我们更能做到应对的很自如,刚才他的疑惑可能也是这个问题,先请段老师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段永朝:本来我很想参与他们两个人的争论,我理解微博是先玩后用,边玩边用,用好玩好,千万不要只玩不用,这是我对微博的理解。怎么样把它真正做好,微博里面有一个特征,首先是突破了熟人圈子,现在大家讲互联网带来的就是熟人时代过去了,我们必将迎来一个陌生人交往的时代。不但是陌生人交往,而且是陌生人偶遇式的交往,就是擦肩而过式的交往会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交往?我理解互联网上的各种表现形式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台词式的表现,第二种是潜台词式的表现,这两种东西都需要注意。研究社交往来国外有跟多专著,比如很著名的一本欧洲、法国、英国18、19世纪公共人的衰落,他怎么研究国外的公共社交特征?有两个特征:第一种是服装,第二种是言语。由于两个问题是过去社交媒体的元素,在传统社会中社交媒体的元素就是这两个,一个是服装,一个是言语。Goffman有一本书是日常生活的批判,当中讲到言谈和服装实际上是人们的道具,Goffman有一个社交的表演论,他认为社会交往就是表演,他有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社交就是表演。在这个问题上你一定要注意,社交表演当中一定有两个属性,一个是台词属性,还有一个是潜台词书写。台词就是那种官腔,商言商语,或者是黑话这是台词。但是它的背后一定携带着符号以下的意味,那是潜台词。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社交媒体下一步怎么很深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就是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塑造我们的交往方式,我们的交往方式显然既不是现实版的克隆,如果就这么简单的话就没有什么时代意义,没有什么革命意义,只是一个延长线,所以一定是重塑或者重构,塑造我们的行为。第二个层面我觉得更重要,是营造一种未来的公共空间,社交网络也好,社交媒体也好,不管叫什么名字,一定是未来的公共空间,而这个公共空间不同于图书馆,不同于修道院,不同于咖啡屋,是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当然它和实体空间之间一定有相互很密接的交往过程。它的奥妙在哪里呢?还是我刚才那句话,先玩后用,边玩边用,用好玩好,千万不要只玩不用。我现在正在玩和用的边缘状况,所以只能谈这么一点粗浅的认识,谢谢。

   

    赵秀芹:作为网络从业者,如何让社交网络更好的为自己服务?

   

    李伟:我觉得醒客说的非常对,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样,你上微博的话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微博?不要把现实和虚拟搞昏了,虚拟和现实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如果你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大家一桌人吃饭,你永远是话题的中心的话,你在微博上永远是话题的中心,还会有很多人评论你。如果你在现实生活当中你的手机里面大概有600个电话号码,有300个电话号码每年都会联系两次的话,你的粉丝一会超过上万的,这就是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平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看到有的人老是说微博变化了精英的媒体,草根本来就发不了声,你如果在现实生活当中发不了声的话,到那里一定会发不了声的。而且不要妄想变成精英人士,上万粉丝,每天@你几百次,评论你几百次是不可能的,其实那样对于你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你的粉丝也可能有假粉丝,没有什么意思,所以还是需要清楚自己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怎么样的。

 

    另外返过来,你在微博上也好,或者是在这种弱关系的平台化的媒体或者社交网络当中,我认为发展出来的关系都是假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对你有任何的帮助,你看他的文章和看一本书和一张报纸以及论坛上的帖子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个人跟你在线下见了面,这个关系才真正变成了真关系。如果没有线下的见面,所有的关系都是耍流氓,这是我的判断。

   

    赵秀芹:我们还是应该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

   

    醒客:其实在这个里面有一个认识,这个社交网络就是所谓的鸡和蛋的问题,首先第一步,社交网络肯定是由人的真实社交当中出来的,是一种在线的方式来支撑如何进行社交的。第二步由于互联网的扁平化,开始如果你把社交网络当成一个电话来打的话,你发现它对你真实的社交,就是你原来认识多少朋友,跟上网认识多少朋友可能数量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以前刚有手机的时候我觉得,我原来在大学里面当老师,我认识的人大概联系就是几十个人,就是平时一个月两个月能联系一次的,但是后面会发现,有手机之后,这个数字变化并不大。但是上了网之后这个数字迅速等等,现在基本上如果每一两个月会联系一两次的话,可能至少一千人以上,就是更加扁平化的特征。大家记得以前MSN是150个人,现在增加到1千个人,就说明社交肯定首先是一个支撑你真是社交的一个工具,但是由于它的扁平化特征,会改变这种形式。这个改变在哪里?我还是刚才那个观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借助所有工具进行的社交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你会发现,比如你到咖啡厅里面去,到哪里去的话,要么像这种会议会有主持什么的,但是在微博上你会发现,每个人看到是自己观察的一个界面。这样的话真正是把一种权利交给你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怎么去用好?现在有一个问题,第一方面就是,因为Twitter出来之后,这个工具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对开始是一个留言的工具,是为了把短信留言过来。当时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到底有时间用?不会看到它太多。后面大家发现是一个转发的工具,这个消息只跟踪了一两个人,但是人们会无休止的转发下去,会传播得更广。

 

    有一个调查表明,其实真正转到三次的时候,衰减已经非常弱了,很少有休息能够转三次以上。现在这个网络是越来越长,人的粉丝量很多,有不少人成为一个巨大的节点,前几年的时候,其实Twitter主要在北美认为是一个社区化的工具。但是现在更多的人会认为它是一个媒体工具。就是因为当你扁平化之后,其实就是媒体特征,扁平化就是媒体广阔的特征。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实际上在呼唤一种新的工具在出来,我觉得微博很多人很快就会忘了它,因为这个上面效率太差了。

   

    王传一:谈到微博我不说别的,只提一个观点。刚才几位嘉宾也提到在微博上能不能实现社交或者实现不同目的的社交,从我个人的观点包括我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还分人群。比如说20多岁的人在上面是出于某种目的的,包括李老师说从玩微博到现在见了五六个十人,对于年轻人,如果在人际关系处于零度角度的情况下,可能会实现拓展他的交往圈。但是这个里面我觉得更多的要基于或者遵循现实社会交往的一些原则或者基本的通用规律。比如说段老师我们年龄相差很多,如果在微博上我跟他交往的话,用我们俩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来讲的话,在45度或者是45度以上,我们打这种比喻这种交往可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包括如果换成李开复的话,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还要选对跟你之间人的关系是否在一个层次上。

   

    赵秀芹:同等层次的人还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卢咸开:我很赞同,就是同等层次的人交流起来可能更容易。但是人是往高处走,你不能老是在底下某一层面上游走,那永远到不了高一层次。但是这个边界不是很清晰的,大家真的是这样,慢慢无形之中就从量变到了质变,最简单的就是蔡文胜,原来是一个典型的草根,最早的一个草根项目的开展,后来他因为有了钱以后,认识的朋友多了,高层次的朋友多了,自然他身价就上去了,他是一个典型的往上的一个例子。刚才说到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我觉得这两个不能偏颇,是两条腿。比较典型的,你说新浪是媒体特性还是社交特性?或者说腾讯是媒体还是社交?但是从他们当时的定位可以看得出来,像腾讯不叫粉丝叫收听,他们的定位是媒体的,但是后来走向了这叫。相反新浪也是这样,我和新浪的朋友也交流过,事实上他原来定位是在媒体,后来慢慢也往社交方面走,实际上真正高端的名人还是集中在新浪。

   

    赵秀芹:有人说社交网络就说微博,除了微博还有别的,在中国的现实当中,大家谈谈人人和开心是不是和Facebook匹配的社交媒体?

   

    醒客:其实在国外Twitter和Facebook他们的区别很明显。我提出来泛娱乐化的概念,比如说一开始是博客中国,后来你再去看别的,发现还是那帮人,当时我们有一个是叫IT观光团,当时白社会也请了一些人去。在硅谷一有新业务的推出他们是比较慎重的,是有创新的,这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新的不同。Twitter是一个消息工具,就是更多是为了促进消息交流的,但是Facebook上更多的是建立关系的,就是他们有一定的共通性,更多的区别性还是很明显的。但是国内到现在为止,微博加了评论之后,其实就是一个改良的论坛,可以促进交流上面。跟人人和开心去比,你会发现他们的推广方式和各个方面,当用户群变得非常相似的时候,他们虽然功能上有些差异,但是行为特征已经非常接近了。这也就是国内你讲这种应用出来,他们之间的竞争性非常强,但是他们的价值又离那个模式所具有的价值非常远。就拿国内类似于Facebook的网站,任何这种网站都没有办法获取Facebook的价值特征,因为Facebook里面的交际是真正支撑的交际,当我们通过礼品和媒体推广方式实现的时候,已经把大量的垃圾拉进来的,这种关系被很多无关的粉丝和信息消散了。现在Twitter也是,一夜之间冲500万的粉丝,就像一个电影明星是一样的,对他的意见是好是坏大家都没有什么评判,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而在社交网络里面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比如说我今天在中关村某一个饭店里面吃饭了,我并不知道他的品牌,也不知道是什么,我就感觉这个东西好吃。比如我和段老师我们很有信任,他觉得好吃那就去吃,但是你会发现,如果再传递一层之后,这个衰减特别快,我一说他去的可能性90%,他一说另外一个人去的可能性是90%,但是我一说的话,另外一个人去的可能性也许只有10%。如果今天蔡文胜说某一个饭店好你会去吗?其实现在就是这么一个趋势。

   

    段永朝:去年年底到今年在微博上面有很多不认识的朋友,包括黑龙江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聊他应该报什么专业,湖北有一个大学生跟我聊他毕业之后就业怎么办。云南师范大学有一个硕士生把他的论文寄给我,让我给他提点意见。我很高兴有这么多年轻的朋友跟我交往,我很开心,其实这花不了我多少时间。现在我的提炼是什么?社交将会从狭小圈子的、封闭的、串行式的社交,向开放的、广阔圈子的、并发式的方式转变,也就是说并发,我可能现在正在写一本新的书,并发一定是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并发是什么意思?二三十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在沈阳大家聊足球,在期刊门市部门口会有自发的一群人聊足球,大家谁都不认识谁就聊,就任意侃,他喜欢哪个球队,对哪个球星的家底都很清楚,大家聊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字—爽,感觉高兴,这就是他的目的。

    所以我感觉,社交在大量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粉别人?就是因为我们希望他给我们进行信息过滤,并且是有价值的。我想省心,我为什么粉很多人?就是想过滤一下。我和大山聊两句,他很热心,他也给我回复,尽管他没粉我,我粉他了,我觉得没关系,愿意粉他的人,一定是你们之间有同气相求的地方,关键就是你们是不是有相同的相近的兴趣,或者叫做目标什么,一定冥冥之中有一个东西导引着你们相互交往起来。反过来说为交往而交往,整天就焦虑于你的粉丝怎么冲万,冲十万,恐怕适得其反。

   

    赵秀芹:谢谢段老师,现在给大家两个提问的机会。

   

    问:我想问一下李伟老师,因为我很喜欢你的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将线上活动关系转换为线下活动。因为其实以前我比较排斥互联网,我觉得很浪费时间,但是我的观念现在有所改变,你说可以利用微博找到目标用户,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寻找兴趣伙伴然后将线上的关系转为线下见面。我想知道你在找这些活动伙伴的时候是怎么筛选的?

   

    李伟:你是说技巧,关键的一点就是你有两个方面判断跟这个人能不能产生价值,是非常关键的。第一这个人会不会跟你有相同的意愿,也一点很关键。第二这个人有没有这个能力,无非就是从两个方面判断要不要跟他到线下发展价值。这些都可以从他的内容里面读出来,从内容、标签、他和别人的互动这些当中读出来。肯定从大往小说,先定义目标,什么样的人要找,可能是一种兴趣,一种目的,可能是一种欣慰,都可能是标签。筛选出一堆人来,也许是偶然,也许是你喜欢他的名字,也许是照片长得好看,所以把自己最好看的照片放下去。如果有人看我微博的话,我的照片比我本人好看得多。从这里面看到他的三到五条微博就很关键,就能看出他是有什么样的兴趣,有什么样的意愿,希望跟什么样的人交流,这样就好了,就可以互动了。跟我互动的人有上万人,我只见了五六十个人。对于企业的营销也是一样的,你首先亿面对大量的潜在目标用户,潜在目标用户里面又会出现一些尝试的用户,尝试的用户当中可能又会出现真实的购买用户,真实的购买用户当中可能又有重复的购买用户,那五六十个人就是我重复的购买用户。

   

    问:大家觉得新浪和腾讯了微博哪个有戏?到最后哪个能做成行业老大?给一点理由。

   

    李伟:社交网络在中国的现状,我的看法是你买任何一个产品,要看这个产品的品牌定位跟你是不是相符,你用任何一个东西,都会基于这个东西在你脑子里形成的品牌印象而实现购买,这是必然的,逃不脱的,这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决定的,哪个都是这样。人人和开心的定位是社交网络,社交人群的主体是30岁的人,40岁的人,所以他真实的可能重复购买用户是30岁到40岁的人,他的品牌定位、目标用户应该是为这样的人做准备的。但是他现在变成一个社交网络,实际用户都是17、18岁,20岁的人,这群人对于社交的需求没有那么大,所以他们的矛盾已经存在了,那改就完了。不是这样的,改不了,除非再起一个名字,因为你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是同样的道理,腾讯微博的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这个是在年轻人,二三线城市,只看不说,类似这些行为都变成了品牌印象。所以你说哪个会做得很大很难说,也许腾讯微博会做得很大,因为他们的人群是那样的人群,但是定位是那样的定位。但是如果他发现能找到为了这群人而做他们真正的需求,为这个而继续发展的话很对。新浪也区隔了,新浪是为了这样的社交需求,他的品牌定位是这样的,是有区隔的,如果上对方的里面搅和的话就搅和不过。就像今天QQ,原来也有即时通讯工具但是都打不过QQ,但是我周围也没有用QQ的人,我们公司不让用QQ。

   

    赵秀芹:由于我们需要讨论的话题比较多,大家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私下里再沟通和讨论,感谢在座的五位嘉宾,感谢!下一场讨论社交网络与社交上网,有请毕朝晖。

   

    苏湘迅:第一轮讨论完了,我发表一点意见。刚才企业虽然没有讨论,我们留出5分钟时间,如果对于企业与社交网络大家有意见的话,可以举手。有这些观点的,我们给出5分钟时间,让下面的嘉宾阐述一下自我的观点。

   

    问:我其实一直关注传统企业家接触互联网的企业,不知道李伟老师还在不在,我也接触过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和他比较希望的和有互联网经验的人接触,往往这些企业家有一个特点,他对互联网的敏感度很强,往往到了一个合适的时候才进入互联网,我想大家是不是把互联网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李伟老师这种操作方面有点像后者,希望企业家能够发表一下看法。

   

    问:实际上企业做这个还是很多的,国外像在中国如果企业互联网投资,包括招聘,大家也在投资。大家认为,将来是企业方向的SNS做得更大还是基于现实的关心映射过去的开心网更大,不知道有没有人谈一谈。

   

    毕朝晖:我个人认为,纯基于商业性的SNS一点前途也没有,因为必然是跟用户相关,只有你发觉用户真正的喜欢什么,他爱逛什么,爱买什么,从而跟他自己的朋友、粉丝或者关注者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有这个平台,任何商家都可以个人的身份来入住,我不希望以后纯粹一种商业利益上的关系,把自己的产品推送出去。而是以你个人朋友的身份通过某种平台来交流,这才是未来所谓的商业SNS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凡是强分个人和商业的,一定陷入了这个误区,一定没有前途。

   

    问:好像中国人在互联网上基本都不干正事,干正事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前途,但是大家吃喝玩乐做得很好。我觉得随着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应用,我觉得基于学习、社交、工作方面的东西一定会越来越强烈,这种是不是一种趋势?正式商业性学习的也非常少,干正事一定是趋势,经纬网在做问答,优视网在做商业之间的交流。

   

    毕朝晖:没前途,我们从来没有定义清楚什么是正事。比如我们今天晚上几个人去吃饭,在吃饭的过程当中谈成了一宗买卖,你认为是吃喝玩乐还是干正事,如果仅为干正事去吃饭,可能大家也谈不成什么,但是大家友谊加深之后,干正事的机会也更大。但是刻意的为了干正事搞一个社交,我认为法国什么前途。

   

    苏湘迅:在进入下一个话题之前我简单聊一下,我们现在面临社交网络是一个虚拟网络,但是我们的人都是真实的,如何利用这个虚拟的网络作为你来使用,是来做娱乐还是什么?比如说今天在座的很多人都是通过社交网络认识的。这个时候我们相互产生一个线下的商务合作相关的,那就实现了社交网络的价值。也就是说你是用娱乐来玩,微博来玩还是社交网络来玩,还是用QQ聊天,还是为了工作和交流,你的目的性,或者你用它来做什么,你通过社交网络获得什么?有一句话叫做你种下什么收获什么。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社交网络,就是来抛砖引玉,大家来探讨我们到底通过社交网络能讨论到什么,我们个人和企业,未来在社交网络里面这些元素,我们每个人是一个节点,是一个元素,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就是来进行一个民间有意义的讨论。现在进入下面一个环节,由著名的社交网络专家毕朝晖同学来主持社交网络讨论。


现场嘉宾互动大碰撞:中国社交网络走向何方:来宾互动(实录一)


主题讨论一 社交网络元素大碰撞:个人、企业与社交网络


主题讨论二 社交商务篇:社交网络与LBS 


主题讨论三 社交商务篇:社交网络与开放平台、游戏


主题讨论四 社交商务篇:社交网络与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