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不是用“概念”口号吹出来的


  中国需要30个金融中心吗?



  内地部分城市规划“金融中心”概览

  几年前我曾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32座城市提出要建金融中心,包括温州和南充地级城市也提出建“区域金融中心”。人民日报7月20日发文质疑中国30多市争建金融中心,百姓撑不起。我国内地目前至少有30多个城市提出规划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或是区域金融中心。有专家指出,金融的发展如果超前于经济,就会对经济造成阻碍。据《人民日报》7月20日报道,这些城市中,上海、北京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昆明、南宁和乌鲁木齐分别要建“泛亚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中亚区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个城市,如长春、天津、石家庄、杭州、长沙、深圳、武汉、西安、南京等,温州、南充等也雄心勃勃提出所在区域的“金融中心”。

  地方政府官员近几年来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也把金融业发展作为施政目标,金融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等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且与老百姓创业就业、民生物价密切相关。金融政策的调整变化成为反映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在争相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用优惠政策吸引从金融机构到本市参与城市经济建设,用意无可厚非。

  金融中心一般指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和地理条件,以及发达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能够为诸多金融机构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地域性资本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按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通俗的说法金融中心就是金融中介的活动中心。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金融中心要靠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二是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资市场、外汇市场等等。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就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社会闲散资金就会吸收到生产用途上来;三是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宽松的金融管制;四是地理位置优越,有广阔的腹地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五是拥有足够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了对上海的战略性规划——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图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建设金融中心着力点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文环境、金融生态、体制和制度创新等等综合分析研究,先谋后动,作出明确的科学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和规划,避免出现“诸侯割据”,避免定位雷同、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浪费资源。放眼世界,研究伦敦、纽约、法兰克福、巴黎等全球的金融中心的人力资源素质、监管环境、商务成本与商务环境、政府效率、税收优惠以及法治环境,用实干打造出“法制健全、新闻自由、市场开放、公开透明、资本自由流动以及货币完全可兑换”的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大概可以分为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三类。夏斌认为,金融中心是成熟经济的一个标志,对发展经济、调整产业、推动就业都有好处。就国家级金融中心而言,中国内地目前已经获得或接近于获得此地位的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深圳也具有这样的潜力,其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港合作,尤其是当深圳与香港在资金、机构、人才乃至法律和监管制度上形成互联互通的格局之时。

  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服务业,而这个比例在上海也只有1%。金融中心的发展,要培育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丰富产业链,等到金融和贸易制造业行业的总部和产业都丰富起来以后,金融环境自然就好了。因此,有专家指出,金融中心建设不能像抓农业、工业项目那样“大干快上”。更有专家指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存在二三十个。专家认为,再过10年就能看出各地建设金融中心有没有前途,有些地方一定是建不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有些地方可能会成为某一个领域比较专业的商务聚集区。

  如伦敦金融城。在英国经济中,金融城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2007年,金融服务业占英国GDP的比重达到了7.6%。 它汇集了250家外资银行的分行和子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375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它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和外汇市场,占全球国际债券交易量的70%;它还是位于西方的、全球领先的伊斯兰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从来都不是“规划”出来的,更不是“概念”吹出来的,无论是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还是我国借鉴编制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都有具体的指标体系。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将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金融生态环境等5个指标体系作为考量标准。根据各城市的统计局数据显示,金融业贡献各城市GDP的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天津等,其中上海金融业GDP近20%的比例,天津金融业贡献GDP的数据只有6%左右。而伦敦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就已达到84%,东京为57%。

  上海建“国际”、“全球性”金融中心上升为国家战略,都制订了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上海也进行了建设国家金融中心的立法。也就是说,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北京、深圳都有自己的目标定位、规划,建设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具体路径从论证层面已到操作层面,政府的政策、法律支持,市场的资源配置,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近日发布的2011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简称IFCDINDEX)”显示,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巴黎、法兰克福、悉尼和阿姆斯特丹进入世界前10位。IFCDINDEX仍然从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综合环境五方面综合发展实力,北京排在第14位,深圳排在第21位。京沪最接近国家级金融中心,深圳具有潜力,中国3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大多沦为口号。

  蔡律  2011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