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以来密集出台的量化紧缩政策、存货周期调整和全球需求疲软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但这只是温和的回落而已。尽管近期PMI有所下滑,但最新数字仍对应9%左右的GDP增长。的确,沿海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整或许会导致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下降,加之出口增速放缓,未来短期内GDP增长确实可能进一步放缓。但我们认为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中国仍可依靠内需维持8-9%的增长。诸多因素中,内陆地区强劲的增长动力将成为未来数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已开始影响沿海地区的增速,但内陆地区的增速仍保持强劲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陆城市房地产市场过热程度远低于沿海城市这一事实。更为重要的是,未来数年内陆经济或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内陆地区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意味着基础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而全球制造业向低成本的内陆地区转移将带动工业产能扩张。同时,2009年以来两位数的工资增长将持续拉动内陆地区消费支出的强劲增长。
近期加快发展西部三大经济区的战略计划可能使这些区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无从谈起。
沿海地区增长放缓,但内陆地区保持强劲
一国两速
过去三十年大部分时期中国经济主要靠沿海地区拉动(改革开放在这一区域率先推行)。沿海地区GDP增速高达12.4%(简单平均),分别超出中部和西部地区10.6%和10.2%。
但全球危机以来“一国两速”模式发生了逆转:即沿海地区在增速方面已落后于内陆地区。一方面,因沿海地区更依赖于出口而受到全球危机期间外需骤降的严重打击。后危机时代全球复苏乏力同样抑制了出口增长。另一方面,内陆省份不仅未受金融危机冲击,还获得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4万亿刺激计划中的较大份额。2008-2010年沿海地区经济增速由1990-2007年的12.4%降至12%,被中部和西部地区赶超(同期增速分别为12.8%、12.1%)。
增长引擎似乎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尽管沿海省份的绝对经济规模仍占GDP50%以上,但目前内陆地区的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广大内陆的新增长引擎正在形成。
中国政府的紧缩政策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这主要由于沿海城市房地产投资下滑幅度大于内陆城市。事实上沿海地区房地产调控措施更为严厉,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去数年发展过热导致沿海地区房价远高于内陆地区。颁布三套房限购令的城市多为是沿海地区一线和二线城市。因此,今年头五个月东部省份房地产销售增速由去年初的逾50%骤降至10%,而同期中部和西部省份则维持在同比35%左右。1-5月东部省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去年6月40%左右的峰值降至同比31%,而5月份中西部的投资同比增速分别升至36.5%和43.6%。因此受房地产调控影响,1季度东部省份的GDP增速由去年的13.8%下降至12.6%,而内陆地区增速则继续超越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基建投资正在赶超
过去数年,内陆地区实现赶超的各项贡献因素中首推基建投资,尤其在金融危机之后。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还是西部省份GDP增速高于东部省份或受信贷紧缩影响较小的重要原因。2004-2008年东部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为22.8%,大大低于中西部省份同期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2.7%和28.8%)。
拉动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
·政策支持。2000年国务院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战略涉及西部12省市,占国土面积的71.4%和全国总人口的28.8%。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国务院不断采取措施推动西部投资,加快区域增长。
·城市化与工业化需要基础设施的配套。内陆地区的城市化率提高较快(部分原因是其基数较低)。2005-2009年东部省份城市化率上升2.7%达56.7%,而同期中西部省份分别上升4.5%和3.9%达45.9%和39.5%。除城市基础设施外,内陆地区幅员辽阔,因而城际交通投资需求较大。
·赶超需求。内陆省份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约三分之二左右,不足东部省份的50%。内陆地区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及各类企业以带动地区经济,缩小同东部地区差距,尽管其发展不会是简单地重复沿海地区的路径。
4万亿人民币一揽子刺激计划将内陆省份的基础设施投资加速付诸实施。因而内陆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里程的增长大大快于沿海地区。
2007-2009年间中国共新建高速公路403,818公里:东部省份占19%,中部省份占20%,西部省份占60%。这与2002-2004年的情况反差颇大(该时期各地区高速建设进度基本相同)。
铁路方面的变化更为显著,尤其在西部地区。21世纪初期(2002-04年)东部地区是铁路扩展的主力,共建设2,166公里,几乎相当于中西部省份新建铁路里程之和(分别为996公里和1,189公里)。近年来(2007-09年),尤其受益于刺激计划,西部省份共建铁路3,692公里,占同期新建铁路总量的44%,几乎是东部省份新建里程(1,954公里)的两倍。
内陆地区的交通因而大为便捷。除青藏铁路外,目前部分内陆省份基础设施大踏步前进。例如宁夏(中西部省份,GDP总量相当于爱沙尼亚或玻利维亚,土地面积相当于克罗地亚,参见Insidegrowthengine)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国第一。四川(西南部省份,GDP总量相当于捷克,土地面积相当于西班牙)高速公里总长全国第一(截止2010年),2005年以来公路密度已翻番。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当地GDP增长的重要动力,还为吸引工业投资和建设内陆制造业中心铺平了道路。
成本差异扩大促使产业投资向内地迁移
新一轮产业转移(即由沿海地区转向内陆省份)将不断加快,这与30年前由日本、台湾及其他发达经济体向中国沿海的转移类似。这方面富士康是知名案例。2010年上半年深圳工人工资上涨近70%,富士康因而将其制造基地由广东转移到了河南和湖南(均为中部省份)。富士康在郑州(河南省省城)建立了雇佣30万人的制造基地。据称此举已吸引了3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该地区。
除富士康外,后危机时代主要是相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搬迁到了内陆省份。原因很简单:a)廉价劳动力;b)巨大的内地市场;c)当地政策的支持。
·劳动力成本是此轮产业转移背后的首要因素。伴随着经济的V型反转,劳动供给渐趋紧张,制造业工资快速上升。沿海地区制造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不断加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10年东部省份年平均工资超过4万人民币,高于中西部省份分别约57%和23%。制造企业因而考虑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内陆民工来源地省份迁移完全合乎情理(四川与河南是前两大民工来源省份)。
·巨大的内陆市场是又一大吸引力,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外需仍然疲软的背景下。制造商选择转移到内陆省份可近距离接触这一巨大而快速增长的市场。例如,西南省市(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人口近2亿,过去5年GDP增速达13.2%,高于11.2%的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增速平均达18%,同样高于16%的全国平均水平。未来数年内陆省份将继续释放经济潜能,保持增速领先的态势。
·政策支持涵盖税收、土地和金融措施等方面。就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热衷于引进工业投资,而这同样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
内陆地区消费快速增长
过去数年GDP与收入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内陆省份的消费支出。金融危机后内陆地区消费增长持续快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不仅受外部冲击较小,还成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受益地区(这些项目多数位于内陆地区)。过去五年中西部地区零售增长持续快于东部省份约1%。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因而赶超沿海地区的潜力巨大。近年来,农村家庭受到了政府的“家电下乡”计划(政府补助农民购买家用电器)的刺激。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内陆农村家庭耐用品消费赶超城市家庭的步伐必将加快。图13展示了城乡和东西部家庭之间电脑拥有量的巨大差距。其他大件商品的情况与之类似。
西部地区是增长的火车头
西部地区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增长快于其它内陆地区。下文所述的四大西部经济区增长较快,将对促进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是国务院设立的“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框架下一大重要经济区。其被誉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区后的第四大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以两大核心城市–成都(四川省会城市)和重庆为中心,覆盖直辖市重庆的31个区县以及四川省的15座城市,地理面积超过200,600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成渝经济区目标在2015年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10年的4%提高至7%;人均GDP由2010年的24,000人民币提高至39,000人民币,这意味着年增长率达将10%;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43.8%提高至52%;至2020年,成渝经济区将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人均GDP达65,000人民币,城镇化率达60%。
这将释放中国西南部经济增长的潜力。基础建设投资可能将继续成为一大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将加速成为核心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八大产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冶金和材料、化工、纺织和医药。此外,成都和重庆在提升制造业实力的同时,还将成为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两江新区–西部地区的浦东?
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后第三个也是内陆唯一的副省级经济开发区。两江新区将享受与浦东和滨海新区同等的优惠政策。其还将实施城乡协调发展、税收、产业、技术创新和房产政策的试点计划。
两江新区目标在2012年GDP由2010年的1,050亿人民币增长至1,600亿元人民币,2015年增至3,200亿人民币,2020年增至6,400亿人民币。在产业方面,两江新区致力于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6”为六大制造业,包括:汽车产业(主要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主要为轨道交通及电力设备)、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为计算机及信息设备)、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和节能产业。
“3”为三大服务业,包括:创新金融为导向的金融行业、会展业以及物流为导向的商业及IT业。两江新区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将被打造为该区域的上海金融区浦东陆家嘴。中国的大型银行已经在此设立了办事处。
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成立于2009年6月,是西部三大主要经济开发区之一。其地理面积约79,800平方公里,人口为2,840万,覆盖陕西省的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宝鸡、商洛以及甘肃省的天水。
关中天水经济区目标在2012年实际GDP由2010年的3,765亿人民币增长至6,600亿人民币,2020年达1.64万亿人民币;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43%提高至2012年的50%,至2020年达到60%。其计划在2020年成为先进高科技和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业、原材料加工、机械化农业和旅游业。
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广西省南部,成立于2006年3月,为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于2008年升级为国家级战略国际合作区域。北部湾经济区在上个五年计划内GDP由2005年的1,180亿人民币激增至3,02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16.3%;港口吞吐量由1.2亿吨扩大了2.75倍。其计划在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上投资2.6万亿人民币,并在未来五年内实现3.75亿吨的港口吞吐量,由此成为广西及其它西南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内陆地区的强劲增长将缓解沿海地区经济放缓的影响
尽管近期市场对过度紧缩的担忧影响了经济增速,但我们对9%的GDP增速预期仍抱有信心,这主要由于内陆省份的前景向好。得益于建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潮,内陆地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产业将加速扩张,优惠政策继续倾斜。内陆地区的这一增长引擎将在未来5-10年内持续发挥作用,并缓解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影响。
有些人可能担忧内陆省份的投资资金问题。中国大陆地方政府总债务高达GDP的27%(截至2010年债务达10.7万亿人民币),而内陆地区财政状况相对较弱。但我们认为资金不是一个问题。首先,地方政府总债务仍可控。其次,政府可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来满足地方政府基建计划的融资需求。再次,在新疆试点的资源税改革以及在重庆试点的房产税计划可能拓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渠道。最后,除中央政府拨款外,预期的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本身也将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
中国经济东方不亮西方亮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