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毕业季。当毕业生们“内牛满面”(即泪流满面)地领取毕业证,准备迎接下一个人生起点的时候,校长们的演讲成了这一季的一道风景,而且常常成为一道令毕业生们内牛满面的风景。
《新快报》载文称,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以一篇朴实诙谐、大量引用网络语言的毕业典礼演讲,受到各方追捧。今年,“根叔式”演讲风靡广东高校毕业典礼,校长们个个都“独辟蹊径”,大走“亲民”路线。他们一改威严姿态,变身时尚达人,典礼上“秒杀”了毕业生们无数掌声和欢呼声。日前有暨南大学校长幽默回忆“淡定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调侃“姐的微笑”;前天更有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在毕业礼上高呼:“挫折困难神马都是浮云,网络上经常说伤不起,但华工人,伤得起!因为伤得起,华工人自强不息,从未恨爹不成‘刚’。”
不惟广东,同样因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而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还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等等。这些平日里端坐行政楼办公而难得一见的“忙人”校长,因为不约而同地在毕业典礼上回顾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比如一起经历了汶川地震等灾难,一起分享了奥运会夺冠的喜悦,还有“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等,而令学生们动容——“敲动着每个学生的心坎儿”。
然而,我们却对这种跟风式的演讲,充满警惕。因为,一篇篇推心置腹、幽默风趣、感人至深的“赶时髦”演讲,怎么“品味”都不过是一篇演讲,现实到底如何,仍然值得我们去探究与商榷。
有人认为,“根叔式”毕业演讲给官话套话成定势的高校毕业演讲注入一股清新的风气。问题的核心是,这些校长们在平常的工作中,是否也能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注入一股清新的风气。
有人评价,“根叔式”毕业演讲“不在于朴实中略带诙谐,而在于回归人性”。难道我们真的该相信“一席话语就唤回了人性”?事实上,近年来就连很多小学校长都有了某种大牌的派头,这种“派”,甚至到了很多学生家长请求见一面都不容易见到的地步。遑论大学校长,这些正部级、副部级、正局级、副局级的官员了。演讲回归人性,无法等同于作风也回归到了人性。
自“根叔式”毕业演讲诞生以来,有人不停地为此欢呼。7月5日,北大、清华举行了本科生毕业典礼,两所高校校长的毕业致辞因为贯穿了不少流行网络语,比如“浮云”、“伤不起”及“凡客体”等“给力”词语,引起台下同学的“阵阵欢呼声和掌声”。四年已逝,大音稀声,一篇挖空心思、精心准备、狂飙网络用语却又虚情假意的校长演讲,到底是一场诠释大学“自由、平等、兼容并蓄”精神的盛宴,是一通激励学子勇于开拓的战鼓,还是一台“四年等一回”插科打诨的“校长秀”,天知,地知,校长知,学生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呼”声已有,但我却不知“欢”心何来。
一年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演讲,其实不能掩盖学校平日里的现实——大学的精神正在被权与利严重侵蚀。我们的确不喜欢那些模式老套的校长演讲,但如果埋葬老套话的是新套话,那粉末登场的,不过是换了身时髦装束的套话而已。新瓶装老酒的做派,只会重蹈空谈误国的覆辙。
有人把李嘉诚先生今年在汕头大学的毕业演讲,也归类为“根叔式”演讲。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李先生不仅今年与汕大毕业生分享了他的《柠檬汁人生观》,多年来捐资几十亿元用于汕大的建设,与此同时,他还关心汕大建设和发展中的每一步,甚至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这样的细节问题,都一一关照并勉力解决。这种知行合一的大学精神,国内大学校长又有几人可望其项背?
我们当然需要“根叔式”毕业演讲,但是,说感人的话不如做育人的事,我们更希望校长们把“根叔式”的演讲变成“根叔式”的工作态度,就像李嘉诚先生那样。 (文发20110708时代商报头版。此为原文,发表时有改动。)
说感人的话不如做育人的事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