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令拾趣
古代筳宴,常以酒兴取乐。酒令源于先秦时的“投壶”之戏。到隋唐五代,成为风行世间的饮酒游戏形式。古往今来,热衷于饮酒行令的文人士大夫比比皆是。《胜饮篇》云:“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指节有名,通呼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梁书·王归传》记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后汉的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清代的俞培更是个有心人,花费不少心血辑成《酒令丛钞》四卷。这些都是饮酒行令的有心人。
古人饮酒行令,必先推选一人为“令官”比试者或投壶猜枚,或联诗对句,或拆字测签,或猜拳行令,经过一番“激战”,最后由令官仲裁,《红楼梦》第四十回的一段话可证:“(鸳鸯)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唯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饮酒行令,既需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与机智,心快、腿快、嘴快、手快,四者缺一不可,对人的思维反应能力确实是个锻炼。酒令饶有情趣,正是这情趣,使这一游戏形式得以代代相传。
酒令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唐人行酒令时喜作对联。如一人说:“马援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另一人对:“李耳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出对者再说:“鉏麂(春秋时晋国力士)触槐,死作木边之鬼。”对者对曰:“豫让(春秋时晋国人)吞炭,终为山下之灰。”对不上或对得不工整,就算输,罚以酒。
酒令中有一种联诗,是由一人先背诵一句名诗,然后按次接联诗句。联句者必须以前者诗句的末尾字为首,行出第二句诗来。如第一人诵出“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人以“柳”字为首接“柳浦桑村处处同”,第三人以“同”字接联“同是江南寒夜客”,第四人以“客”字再接“客路多逢汉骑营”。如此相接吟咏,联不上者就要罚饮。
酒令有改字诗型,首行令者将古诗故意读错一字,接着联句者则应另外行一句诗“解释”之。这种酒令如“少小离家老二回”(“大”字错作“二”字),对“只因老大嫁作商人妇”。“菜花依旧笑春风”(“桃”字错作“菜”字),对“只因桃花净尽菜花开”;“旧时王谢堂前花”,(“燕”字错作“花”字),对“只因红燕自归花自开”。如此循环往复,不一而足。
酒令中有拆字型。如《云麓漫钞》记,陶榖使越,吴越王于子席间行令曰:“白玉石,碧波亭上迎仙客。”陶很清楚对方的意思,巧妙地对曰:“口耳王,圣明天子要钱塘。”这就是酒令中的“拆字”。另有一种类似拆字型的酒令,其规格是用同声字分合,以韵相协,再用诗文中的句子结束。且看以下一例:
清初,某县县官易主,新任知县设席为前任饯行。新任知县,少年得志,目中无人,在席间行酒令哂笑前任:“有水读作‘溪’,无水读作‘奚’,去其‘溪’边‘水’,加‘鸟’便成‘鸡’。得意猫儿雄似虎,失意凤凰不如鸡。”旧任知县本已怏怏不乐,此刻又遭此讥哂,不禁怒火中烧,随口占一令回敬新任知县:“有水读作‘淇’,无水也是‘其’,去其‘淇’边‘水’,加‘欠’便成‘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入平阳被犬欺。”座中一幕客,见两位知县口角相争,互不相让,赶忙站起来当和事佬,匆匆接上一令,曰:“有水读作‘湘’,无水也读‘相’,去其‘湘’边水,加‘雨’便成‘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此令正中两位知县下怀,于是满座释然。这种酒令,即类似拆字型。
酒令亦有古雅成令型。如有限用《四书》中四字句成令的,譬如《葩经花名令》,就要举《诗经》中两句成一种花名,依次行出。如“月离于毕,季女期饥”,行出“月季”花名;“佩玉锵锵,芝兰之支”,行出“玉兰”花名;“百两御之,天作之合”,行出“百合”花名。还有一种以偏旁为句的酒令,如有人举令说:“金银钗釧铺。”次一人就说:“丝绵绸绢纲。”第三者就说:“鬼魈魍魉魁。”三人各用“金”“尹”“鬼”作部首行令,亦饶有趣味。
另有一种用物名谐音称谓的酒令,也十分有趣。《坚瓠集》提到明代万历年间,袁中郎宏道到吴门,有一孝廉来访,他的弟弟为部郎,与袁有年谊。袁中郎在船中置酒款待,又请了长邑令江菉同饮。酒至半酣时,客请主人发一个酒令。袁中郎见到船头置一个水桶,说:“要说一物,这一物却要影合一亲戚的称谓,并有个官衔。”接着他指指水桶发了个酒令:“此水桶,非水桶,乃是木员外的箍箍(吴语读‘哥哥’)。”意思是指孝廉是部郎之兄。孝廉听了,看船中器物有苕帚,回了一令:“此苕帚,非苕帚,乃是竹编修的扫扫(吴语读‘嫂嫂’)。”当时,袁中郎之弟都任“编修”。轮到那姓江的邑令,见岸上有人捆束稻草,云:“此稻草,非稻草;乃是柴把总的束束(吴语读‘叔叔’)。”原来,那名孝廉原系军籍,有侄子在当武弁。行令毕,三人相顾大笑。
明、清时尚有一种“叶子”,形如今之扑克牌而略长,也用于行令。行此酒令时,欢聚一桌的酒友轮流抓一叶子,其上面图文并茂,文中指出由谁饮,饮多少,图中之肖像写事正好与罚酒者有着某种联系。如海派画家中“三任”之一的任渭长(熊),在咸丰四年(1854年)制成一种《列仙酒牌》,在48片叶子上各画一个仙人和一些文字。比如当抓出一叶“嫦娥”,上面写着“碧海青天夜夜心,貌殊众者饮”,就是说在座的人中谁的容貌比较出众就得饮酒。又如“老子”一叶写着“……寿者饮”,就是谁年岁最高就该饮。也有免饮的,像“邓伯元”一叶,凡清瘦之人就可减免饮酒;还有代饮的,像“刘刚”一叶,“好内者代执者二杯”,亦即谓“爱妻子的人替抽出此牌的人喝两杯”,并对刘刚这个人作了简介,使人们在娱乐中增添文史知识。
还有一种专题性的酒令,通常用《水浒》、《西厢记》、《红楼梦》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诗句、词曲名或人物名、回目名为酒筹。在享誉中外的《红楼梦》中,记载有一种类似的专题性酒令的“女儿”酒令,贾宝玉交代行令的方法说:“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的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且看宝玉的酒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接着是在喝规定要喝的一杯酒(即“饮门杯”)之前,先唱一支“新鲜时样曲子”,此之谓“酒面”:“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然后是在“酒底”——亦即在饮门杯后吟出一句诗词:“雨打梨花深闭门。”因为当时席上有梨,所以说了这句有“梨”的词。
专题性酒令还有一种形式,接令者引用古人诗词,把首句的第一字依次嵌进第二个到第七字中去。如点缀兔年春色的《兔园春雪》令,令主先吟白香山七言“兔园春雪梁王会”起令,再由其余各人逐个接令,分别续上“白兔捣药秋复春”(李白)、“有如兔走鹰隼落”(苏轼)、“玉轮顾兔初生魄”(李商隐)、“西瞻若木兔轮作”(元稹)、“帖草角鹰掀兔窟”(陆游)、“侯门草满宜寒兔”(杜牧)。在酒令、接令人吟出诗句后,阖席贺酒一盅。接令人如有错忆、杜撰古人诗句,甚至交白卷,要罚酒一盅后,才可向下人交令。
以诗文为内容的酒令,毕竟曲高和寡,难以推广。因此,通俗形式的“猜拳”(古称“拇战”)就流行很广。在猜拳中,古代又有“对坐拳”、“过桥拳”、“空拳”、“走马拳”、“连环拳”、“哑拳”、“内拳”等10多种。
不过,凡事总得有个节制,酒令也是如此。设若见别人在喝酒便抢上前去,捋拳奋臂,大声吆喝“巧巧巧呀”、“哥俩好呀”,也是有失风度的。至于象《红楼梦》中的淫滥之徒薛蟠在行《女儿》令时淫调吆喝的“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之类,实在无异于“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象这类内容龌龊混账的曲令,还是不说为好。
酒令拾趣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