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伞理论”不是我的发明,只是昨天遇到的事和“破窗理论”结合起来说的。话说昨天的北京城,雨是格外的大,下起来也没个完,公交车很难等,到了快8点了,我和老婆还在崇文门车站等车。实在是等不及了就盘算着走回家去,路上看到个小饭馆,于是就进去吃了晚饭。饭馆的地面不知是什么材料的,遇水就滑,就餐的人都将雨伞放在了门口的两个塑料大盆里,吃完饭的时候可以再带走,我们觉得既然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那我们也把伞放到了塑料大盆里,于是就进去吃饭了。等吃完出来的时候,我们的伞却找不到了。
其实,大塑料盆里剩下的伞还是有不少的,但都是质量不好或者是不太干净的了。我想,大概是我们的伞太好了吧,50来块钱的杭州天堂伞,识货的人很容易就“看错”,然后就拿走了,把超市的廉价伞留在大盆里。我想我也是俗人,外面下雨,我总是要带把伞出去的,于是就从剩下的伞中挑了一把像样的出了门。。。。。
回家的路上,我就想起了当初学管理的时候老师说过的“破窗理论”,其现象大概就是说:一个建筑物如果有一扇破窗,却没有被及时修理,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窗会被人打坏。当时,我总觉得假如人们有足够的自律性的话,更多的破窗是不会发生的。但今天看来,周围的坏境是让人不得不去破窗的:一是外面在下雨,二是收伞的大盆是放在门口角落里不易被看到。第一个拿别人好伞的人就逼得好伞的主人以错就错,然后就是再错又错,应有的秩序就这样被破坏了。“破窗理论”被犯罪学家认为是一定的环境给了人们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环境不当是让人们失去理智的原因。就这个小饭馆而言,只要把伞盆放在人们都可以看到的显眼地方就不会有人“拿错”,原因是规则的贯彻过程是有监督的,虽然在座的每一位顾客和店员都没有被赋予了执法权力,但似乎每个人都在监督着秩序的运行情况,舆论的作用也许在这时起了作用,虽不能够肯定会有人站出来维持秩序,但开放的机制是有威慑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