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师工作量漫谈--提高标准,让更多体制内人员去做事


    这几年,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在教育等方面开辟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每年支持师资缺乏的落后地区招聘数万名特岗教师,聘用后前三年工资由中央财政代为支付,三年后特岗教师可以选择留在原单位,原岗位,也可以重新选择。

   特岗制度实行几年来,为基层地区补充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同时也为当地教育带去了新的风气,思想,观念,同时他们的带来也使基层教育的面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原来许多学校很缺教师,而且教师的工作量还是挺大的,现在补充后基层学校教师非常充足,而且学校还在说缺教师,还要求增加教师,其实一些学校的学生倒没有多少,教师却不少,当然如果从促进大学生就业角度来看继续招教师还是挺好的,但是教师招多了,也会留下隐患,就是利用率不高,且大家等靠比思想浓厚,所以当前到了反省教师和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率的时候了,不能不计成本的去增加,使用教育资源,当然也不求极少的教育资源梦想获得较大的教育成绩,也就是要保持投入的适度,要保持教育资源使用的高效率。

    自从新教师进入后,不少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有的甚至一周就两三节课,大部分也就七八节课,这比公务员工作还清闲呢?公务员一周还要上五天班呢?即使许多时候都没什么事,也要天天去的,而一些教师一周甚至就去一天就把课上完了,有的干脆就要求不排课,还一个月拿着和公务员一样的工资,感觉现在有的教师的待遇就是上去了,这一点令我们这些呼吁者倍感欣慰,但是拿着相应的工资就应该干活呀,同时由于教学的内容限制许多教学工作多是千篇一律,代过一二遍就熟悉了,以后多是类似的重复,只有很少的教师去钻研,去琢磨,所以我认为当前的基本工作量每周8节已不符合实际,也就是标准偏低,可以考虑10节或是12节,同时分散在各天内,也就是在一周五天工作日的情况下,平均保持每天两节的状态,然后留两节课的时间用于批改作业和备课,与基层教师清闲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教师严重缺乏,原因在于2000年之后的人事冻结,同时学校的规模都在扩大,而每年通过公开选拔的人员很少,供需矛盾使得一些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较重,,有的一周都四十节课,大部分也都在20节以上,工作量有利于形成懒惰的习惯,同样工作量过大也不好,使得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减少,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要减工作量,哪怕降低收入也应该如此,我曾观察过一所学校,他们给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教师每人都两个班的教学,既不忙,也不闲,又有时间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感觉挺好,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工作应该着眼于内部治理,合理配置,整合既有教育资源并达到优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