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加快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公租房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小户型为主,单套建筑面积以40平方米为主,租金标准由市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各地要逐步实现廉租房与公租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9月20日《长沙晚报》)
众所周知,公租房建设属于保障性安居工程,也是深得民意的民生工程,它面向的对象多是夹心层。如今,北京等地的公租房覆盖范围,不但包括符合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等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还面向刚毕业的大学生、新就业的职工,以及一些北京有稳定工作的外省市来京家庭,应该说,面向的群体越广阔,越体现善政的人性化,而面向外来人,也是尊重外来者的体现。
但不少网友并不关注公租房的覆盖范围,也未考虑它可能对遏制房价产生一定作用,而是关心单套面积40平方米是不是太小,以及这样的蜗居是否舒适,其实,这并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德国,其公租房面积大的有10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几十平方米的;我国香港也有公租房,面积一般三五十平方米。公租房的面积之所以设计得比较逼仄,一大原因就是压缩腐败空间,因为面积越大,条件越舒适,越容易为人觊觎,也就越容易滋生腐败。
就目前而言,关注公租房,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分配公平。当前,各地公租房,相对于需求者来说,都堪称粥少僧多,因此,就更需要确保分配公平。一方面把住交易闸门。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各种腐败可能,设计严密的制度,比如“晒”家庭财产,可以由多部门联合调查,在公开透明之余,还应该提供不法分子的违规成本。个人皆周知的案例是,2007年1月,82岁的香港高等法院前大法官李柏剑及其妻子因隐瞒200万元巨额财产,骗取综援金和公屋,被判入狱11个月。
腐败是保障房的死敌,保障房一旦腐败,不仅违背了保障房的存在本意,还挫伤社会公平。公租房应姓公,尽最大可能压缩腐败空间,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体享受到制度善意,这是保障房制度设计的初衷,也是公众的殷切期待。
公租房最大亮点应是公平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