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千名干部三年三批下基层


 

不让一个同自己接触过的农民不满意

群众满意是检验干部下基层成效的终极标准

——唐县启动千名干部三年三批下基层

    建设“经济强村、和谐乡村”工程

 

提要:“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这是省委书记张庆黎经常告诫的,也是这样严格要求的。要联系群众,干部就要下基层。下基层的关键在于下得真、下得深、下得住、下得好、下得群众满意。要让干部们把下基层由活动变成任务、由任务变成资格、由资格变成爱好、有爱好变成习惯,习惯则成自然。实现这一目标,一朝一夕不能,千朝千夕应可。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遵照中央和省委的相关要求,201112月中旬,唐县先行启动千名干部三年三批下基层建设“经济强村、和谐乡村”工程。仅月余,召开座谈会300多场次,走访群众6000多人次,慰问困难群众500多人次,协助116个村顺利完成村党支部换届,还解决了一批实事、急事、难事、烦事、老事,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同。

 

下基层的目的是了解群众所需、解决群众所急、满足群众所盼,不让一个同自己接触过的群众不满意。这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唐县县委决定,从201112月开始,抽调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备干部、预备党员、有农村工作经验的精干力量约1000名下驻农村,分成三批,历时三年,广泛开展“解民忧、谋发展、促和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协助建设“经济强村、和谐乡村”,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

一、千名干部三年三批下基层能够满足“五个需要”

一是发展与和谐的双向需要。唐县是个50多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县,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稳定和谐的任务繁重,要实现强县富民、稳定和谐目标,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农村。基于这种考虑,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传递到基层、落实到基层;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可以及时掌握群众的期盼,跟进服务,促进发展;可以及时察觉信访苗头、矛盾隐患,超前化解,真正把发展和谐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之上。

二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随着通信的现代化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干部和群众的接触有所减少,渐渐造成了干部跟群众的感情疏远,也导致一些干部不会联系群众,不想联系群众,怕联系群众,做基层工作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本领退化,这对党的执政能力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基于这些考虑,唐县希望通过开展下基层活动,有效解决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问题,为机关干部提供贴近群众的机会和平台,强化干群联系,提高干部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好事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需要。基层群众对上级党委做出的一系列政策部署的正确性是坚定不移、真心拥护的,但也存在了解不及时、理解不彻底的问题。通过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一是宣传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任务目标上来;二是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要求,结合唐县的县情、乡情、村情,制定下基层活动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变为基层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保证。

四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在生产结构、人员结构、思想构成、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社会存在组织化程度降低、管理难度加大、基层组织松散、党组织的凝聚力领导力弱化等问题,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让干部到农村去,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带着问题了解基层,了解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村情、民情,探索出一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五是现有群众工作模式深化拓展的需要。唐县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是在当前群众工作站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对群众工作站工作的拓展和创新。唐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群众工作站工作进行了深化拓展:一是工作队驻村时间延长到每月6天;二是明确 五个一目标和七项任务;三是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活动进行不间断督导和考评;五是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县直部门一把手必须亲自带队驻村、入户走访。

二、下基层必须硬实:实现五个一目标、完成七项任务

 五个一目标:一是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紧密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村两委换届,选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和两委班子,把农村班子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二是找准一条经济发展的好路子。立足乡情村情,根据群众意愿,选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排查化解一批矛盾纠纷隐患。通过走访摸排,全面掌握所驻村的不稳定因素,并切实进行化解。四是创建一个整洁卫生的好村貌。通过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建立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五是办好一批实事、好事。根据群众所需所盼,帮助群众解决一批影响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七项任务:一是全面入户走访。工作队要把所驻村农户全部走访一遍,全面掌握村情、民情,走访情况记入民情日记。二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好农村两委换届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深化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在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和带头作用。三是谋划指导好经济发展。认真谋划发展思路,利用一至二个月时间,制定出所驻村经济发展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四是搞好矛盾纠纷和隐患排查化解。排查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安全隐患等不稳定因素,调处一批矛盾纠纷,处理一批信访积案,整改一批安全隐患,做到一般矛盾纠纷不激化、不出村,严重矛盾纠纷不转刑。五是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文艺宣传团体,办好村级文化中心建设,开展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开展文明农户和文明村(居)民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法律宣传和法律援助活动。六是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帮助所驻村制定村庄治理规划,建设12条精品示范大街,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七是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出资金、出物资,解决影响所驻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燃眉之急。每个工作队员至少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或1名贫困学生,建立长期联系,重要节日至少走访慰问1次。

三、四项制度作保障

一是服务承诺制。各工作队结合进村后迅速调研,结合村情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特别是明确要做的实事,由乡村同意后加盖公章,报县活动办审核,并由单位一把手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目标督办制。印发了下基层活动《工作制度》,对请销假、工作计划、工作推进、工作评议、考核奖惩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实行督办卡制度,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发放《督办卡》进行“一对一”督办,直至任务目标落实到位。

三是一把手约谈制。对工作日不到岗、消极应付、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对“一把手”进行约谈,约谈三次以上的进行组织处理。

四是群众评议制。明确群众满意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制定群众评议办法,活动中和活动结束后,组织群众代表对下基层工作队进行群众评议,工作成效如何,群众说了算,对群众不满意的工作队进行延期,直至群众满意。实在干不好,就不再考虑重用。

四、一个月见了初步成效

唐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于20111215开展以来,经过全县下基层工作队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一是结合村情制定了工作计划。各下基层工作队到村后,共召开座谈会300多场次,走访群众6000多人次,在充分了解村情的基础上,经与干部群众协商,制定工作计划119份,为所驻村发展绘制了蓝图。

二是协助村两委顺利推进换届。各下基层工作队驻村后,积极宣传换届法规,走访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理顺干群情绪,指导换届选举。截至目前,下基层活动涉及的116个村在工作队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村党支部换届,目前正在指导所驻村筹备村委会换届工作。

三是为困难群众送去了温暖。下基层工作队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众500多人次,送去米面500多袋,食用油500多桶,棉衣棉被100多件,慰问款5万多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过冬、过节等方面的难题。在单位帮扶的同时,工作队员个人也积极为群众送温暖,县工商局驻北店头乡西赤村工作队员田浩在走访中发现困难群众刘长安缺少过冬棉衣后,个人出资为他购买了棉被两套、棉裤两条,为困难群众献出了一片爱心。

四是帮助所驻村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各下基层工作队入村后积极开展工作,热心帮助所驻村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办实事好事50余件。县国土局工作队进驻羊角乡马庄尔村后,了解到该村3座桥年久失修影响交通,立即帮助筹措资金3万元,对3座危桥和一段塌陷的小公路进行整修。县纪委监察局驻北店头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县电力局,为该村安装路灯120盏,投资约3万元。

五是排查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各工作队入村后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掌握了一批纠纷隐患并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稳定当事人情绪,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下基层工作队已排查矛盾纠纷6起,化解5起。

五、评价、启迪与建议

评价:三年、三批、千名、五个一、七任务、四制度、群众满意做标杆……这些表明,唐县这次千名干部下基层目标可行、工作具体、措施硬梆,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一阵风,而是动真的、来硬的、做实的,脚踏实地、掷地有声,追求三个“不得不”:不得不下去、不得不办事、不得不干好。从其总体部署和具体实践看,这种追求长效的下基层,其实正是一种党员干部的“本色回归”——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贴地皮、接地气的执政为民,更是一种强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还是一种群众企盼已久的造福工程。如能深入进来、坚持下去、长久之后,就能创造群众、个人和党的一体三赢——让群众满意、个人进步、党放心。需理性认识的是,所谓“个人进步”,实在地说,就是四句话:长本事、出业绩、得奖励、获提升,得其一者已属幸事。而这些,都来自于下基层的干部必须抱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决态度、求真理念和拼搏精神。

启迪:其一,下基层的关键在于下得真、下得深、下得住、下得好、下得群众满意。干部下基层不是为“作秀”,而是要真心想为群众做事;不是简单的“上支下派”,而是把下基层视为掌握社情民意的有利契机;不是去当领导,而是要把群众当朋友、当老师。其二,实施下基层,就要让干部们把下基层由活动变成任务(短期变长期)、由任务变成资格(干不好不重用)、由资格变成爱好(成为自己的本事和兴趣)、由爱好变成习惯(成为日常工作方式),习惯则成自然,自然成就大事。其三,干部下基层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要求和实效,盲目、随意、频繁的下基层,既耽误自身工作,又增加基层不必要的开支和负担。因此,下基层干部与派驻单位必须搞好对接、管理规范,解决问题、办成实事。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干部下基层的过程就是一个合理配置资源的过程,要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质资源引导到基层,将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同时进一步构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建议:全省各级各地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首先应明确九个问题:谁下、怎么下、下多长、干什么、怎么干、怎么管、怎算好、怎奖惩、怎么回?在此基础上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排定议程、拟定措施、勘定考核,突出群众满意做标杆,强调考核结果与个人进步相结合。其次,应布置具体工作任务、提出严格要求,如下驻农村,可以综合借鉴唐县的“五个一目标”、“七项任务”,并适当增加新内容、新要求,包括发现、培养一批新型农民,扶持、壮大一批新的中小企业,培育、孵化一批特色农业。再次,应通过下基层活动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制约。比如,针对当前乡镇政府职能作用相对弱化的现实,摸索总结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乡镇管理模式,强化乡镇作为基层一线的保障功能,把群众急需满足在基层、把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把发展成果落实在基层,服务群众,帮助群众,惠及群众,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作出应有贡献。

 

(省委政策研究室、唐县县委联合课题组,组长:王书利,副组长:胡冬原、陈江河,成员:王金峰、苏哲、苗峰、张力郡、李增良、和洋、王英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