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赞
我知道:在7.23 温州动车事故之后,赞美高铁是会遭到板砖的;在前铁道部长刘志军因腐败被双规后,再为高铁说好话更会被指为腐败唱赞歌。但每当我乘坐高铁往返于济南-北京之间的时候,我还是由衷地称赞高铁。
我从小就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即使在现在,经常飞来飞去,火车进进出出,也从没有过厌恶。小时候,坐飞机是奢想,但火车还算常坐。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山东大学的文科曾经搬到曲阜有三年之久,当时才8、9岁的我,也随父亲去了曲阜,每年总有几次要乘坐火车,我至今还能记住济南到兖州之间的一些车站的名称:白马山、炒米店、万德、洪沟、大汶口、磁窑、南驿、歇马亭等等,有些车站估计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那时候,中国的铁路旅客列车是清一色的绿皮车,车次也少得很。所谓的“特快”只有不超过50对,只需用100以内的数字来编号,而且还填不满。至今记得1/2次是北京——长沙的,3/4次是北京——莫斯科的。北京——上海之间的是13/14次和21/22次。而编号101-198次的是所谓的快车,编号201以上的是几乎站站要停的慢车。济南到兖州不过160公里,特快1站即到,快车中间停两站泰安和磁窑,而慢车中间要停15站之多。
那时候,买火车票也很受限制,不仅买软卧需要县团级以上的单位证明,就是买硬座,像济南-兖州这样的短途,也不能买特快和快车,而只能买慢车。那些车站的名称我就是在这一站一停的慢车中记住的。即使是这样的慢车,一天也只有两班,一班是济南-郑州的247/248次,另一班是青岛-徐州的315/316次,并不能保证有座位。就这160公里的距离,那时的慢车要开4个小时,如果没有座位,站四个小时也是很吃力的,我就不止一次地站过。
70年代初,从济南到北京是没有始发的火车,都是过路车,不能保证有座位,所以拥挤的时候是要站到北京的,时间是10多个小时。到了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开通了济南始发北京的快车,编号是197/198次,铁路客车扩充后改为297/298次。自从我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这班火车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至少2次往返。由于298次从济南到北京是整整一个晚上,所以每次从济南回北京搞张卧铺票成了一件很伤脑筋的问题。后来,铁路又增开了从青岛-北京的25/26次特快,才又多了一种选择。
从1981年我第一次来北京,至今已经30年有余,多少次往返于济南北京之间已经数不清楚了,而奔跑于济南北京的火车编号也从297/298次,到后来T35/T36,再到K35/K36,再到今天京沪客运专用线开通后每天几十班的D字头和G字头的高速铁路列车,中国铁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想当年为买一张票要提前几天到处托人,到现在去火车站即买即走;从当年10多个小时,到今天不到2小时的行车时间;从当年可能站10多小时,到今天一等座、二等座、商务座随便选择;从当年1天1、2班车到现在平均一刻钟就有一班车。。。高铁,让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和便捷。
不仅是舒适和便捷,在价格上,火车票也相对降低了很多。我清楚地记着,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我的月工资是46元,那是济南到北京的硬座普快火车票是10块零两毛,如果用卧铺的话是17块左右。跑一趟济南要花费半个多月的工资。现在的动车二等座的票价是125元,往返一趟不超过一个普通职工月工资的10%,过年过节甚至过周末,乘火车回济南父母家看看已经不再成为负担。京沪客运专线开通以来,我已经回济南3趟,我父母也从济南来北京3趟,每次乘坐高铁,我都由衷地为我国高铁的发展感到高兴和自豪。
7.23温州动车事故的发生为中国高铁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国高铁遭受到了众多非议。刘志军等人的贪腐更将中国高铁与腐败联系在了一起。但我觉得,这些都不能否定高铁发展的事实。我从来不认为一俊可以遮百丑,但也不赞同以瑕掩玉的做法。我赞美中国高铁的发展,并不是没有看到中国铁路管理上的弱点。但中国铁路官僚式的管理方式由来已久,并不是高铁所特有的。早在7.23之前我就对中国高铁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多有抨击。我至今仍然认为:7.23温州动车事故不应该归罪于高铁的发展,7.23事故的根源的主因一定在铁路系统的管理上面。我们不能因为7.23事故就否定中国高铁的发展。同样,中国官场的腐败也不是高铁建设所特有的。刘志军不过是腐败高官中的一员而已,没有高铁的地方一样有腐败。
我支持中国高铁超常规的发展!我更希望中国铁路的管理能跟上高铁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