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共为利往


  最近网上流传一篇文章,据说是周鸿祎在360新员工入职培训上的讲话,讲话中有这么一段:

  大家一定要明白,你自己来360到底想获得什么。我觉得,第一,你一定得在360学到能力,学到本事才行,因为你将来要行走江湖,要成名立万,靠的就是能力和本事。在座的大多数既不是高干子弟,也不是富二代,跟我一样都是平民子弟。不少是第一代来北京的移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和头脑…能力是不能混出来的,而是学习出来的,是锻炼出来的。结果,你在企业里只把年龄混大了,能力没有提升,那么你人生道路会越来越窄,也丧失了你最好的学习机会。

  喜欢周鸿祎的人,会说这段话很朴实、很真诚,目的是为了员工的未来;不喜欢周鸿祎的人,会说这是典型的忽悠,鼓励员工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卖命,是为企业的现在考虑。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一直是管理中的难题和重点。

  企业要发展,必须开源和节流并重。靠谁开源,只能是员工;节流会影响谁的利益,还是员工。完全相反的两种力,同时作用到员工身上,自然会产生种种拉扯和冲突。

  从开源的角度看,企业需要有充足的付出。何谓充足,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变。宽泛地说,企业付出是充足还是匮乏,只能由市场来决定。当大部分企业都提供高薪的时候,有企业率先改变工作环境:睡够再上班,有事就离开,美食全免费,工作玩不累。充足的付出,可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可以让人才更高效地工作,高新企业的开源,越来越依赖于有本事的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从节流的角度看,企业必须控制自己的付出。如果盲目空降一大群贵人,公司不堪重负,最大的可能是开源未捷、企业先死,这种悲剧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员工和企业之间,天生就有某种程度上的利益博弈。从道义上去弱化或者强化这种现实的对立,没有什么意义,也于事无补。两者有利益的对立,有风险的分担,也有利益的共享。与其含含糊糊地欲说还羞,不如坦坦荡荡地心照不宣。

  员工在一个企业中的收益,其实是多方面的。有现在的薪水,有未来的期权,有工作的心情,有能力的增长,有企业的光环,有领导的魅力,等等等等。众多物质和精神因素综合在一起,员工心中会计算出自己的滞留指数。就像高考,总分高的取胜,偏科不一定能行。

  周鸿祎那段讲话,也许没有给员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是至少显示了领导的个人魅力,肯定会影响到某些员工的心情。软实力是企业实力的重要组成,软收益也是员工从企业获得的重大利益,甚至能超过物质利益本身。

  德鲁克在《变动的管理界》中,强调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负责,德鲁克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自己要把握好职业生涯的方向。你并不知晓你下一份工作将会是什么:你有可能在一家私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也有可能在一家大型剧院上班,还有可能脱离组织的庇佑,成为在家工作者。因此,你有责任了解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也能够实现自我发展;而且,当家庭成为你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诸多抉择中重要一环的时候,你还可以兼顾两者。

  让员工明白企业和员工利益的不同,让员工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把握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让员工为自己未来奋斗的同时,企业从中获利。员工又从企业的获利中,得到综合的正向激励。这种劳资关系,更加和谐持久,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追求的目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对立和谐,共为利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