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曲谱,为了配合音乐,就要求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高低,与音乐的抑扬顿挫配合起来,不仅音调和谐,而且还唱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因此,填词必须按照词谱中要求的格律来写。乐师和歌手、舞者都熟知这些音律,往往是文人刚把按照格律要求的平平仄仄把词填好之后,他们马上就可以演出了。当时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的。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辞,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一精辟论断,总结了不同文学形式在不同时代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词有长短句,而我们通常写的比较多的诗一般为齐言(当然,长短句的也写,但比齐言的少多了)
就是说,诗通常是四言(诗经就是四言的经典)、五言、七言,每句长短一样,排列起来很整齐,在杂体诗里,其实长短不一的也很常见;而词则不然,每首词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几个字,完全是根据词谱而定,没有一定的规律。
2、诗演唱时无定谱(也有个别的有谱,但很少),而词则是按固定的乐曲配词。
尽管古代的诗也都可以配乐,唐诗中还有歌妓演唱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诗篇的旗亭画壁故事,但在演唱时,基本无定谱。而词演唱时根据的乐谱为“词牌”,根据词牌而写成的词也习惯称为“填词”。
3、从内容上讲,是诗庄词媚
从白居易自编诗集的分类可以看出,在唐代,格律诗中的格和律是两个概念。格指意格,律指声律。格诗为古体,律诗为近体。之所以分的这么清,是因为诗人在提醒自己:“通变”勿忘“复古”,坚持千百年来诗歌重视意格的传统,切勿因声词而忘意格。以建安七子的文学为标格,后来又提出了“风骨”一词,诗亦讲究“风骨”。力臻“格高而律清”。
按照传统的正宗的看法,词是一种美好得意、宜、善于修饰的诗歌形式,“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沈东江《填词杂说》)柔丽隽永,含思婉转。可以传达出人心最细微的感情,能够创造难以言传的境界。
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
1、婉约词
婉约派音节和谐,“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意境幽雅,“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因此,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夜,感喟春愁秋恨,就成了其主要内容。
2、豪放词
豪放词题材广泛,气魄胸宏,风格刚健,情调昂扬,意境超脱,它突破了儿女情长的狭小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意境,是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苏轼、辛弃疾就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顶峰,把词的社会功能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如何区分婉约词和豪放词
其实,把词人或者词作划分为婉约和豪放,只是就其总体风格而言,事实上,同为一个词人,其作品也有婉约也有豪放,风格也不是单一的,例如,柳永和李清照是公认的婉约派词人,但是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咏杭州词,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记梦词等,就具有豪放词的风格。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而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悼亡词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咏杨花词,就完全是婉约词的情致。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及《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清丽柔婉,含思蕴藉,又是典型的婉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