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企业文化,缔造一流职业化!
文/著名企业管理培训专家李绘芳
前言: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笔试阶段引入性格测验或心理测验这一单元,凸显出企业对于毕业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视,而这归根到底,都是企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认同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融入公司文化的标尺。企业所期待的员工,不仅要能力出众,更要认同企业文化。
一些外企在团队面试前都会要求应聘者签下保密协议或作出口头承诺,防止案例外泄,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些毕业生将面试内容以“笔经”、“面经”等形式公布在网上,给公司的招聘工作带来损失。2007年著名外企玛氏在第一轮面试后,发表了致参加者的一封信,表明会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分享了面试题目的同学作出取消面试资格的处理,并表示“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原则问题不可以马虎,希望我们都能从小事做起,一起为创造健康、公平的就业环境而努力!”
李绘芳老师指出,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非常注重实效、注重结果,因此敬业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毕业生要想适应当今的职场环境,就必须具备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强烈的责任心,带着激情去工作,踏实、有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成果,有良好的态度才有可能塑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形象,获得同事、上司及客户的信任。
如今优秀的企业都很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将之视为公司文化价值之一,希望员工能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结合起来,成为可信任的团队成员。许多刚走上职场的毕业生,往往满怀抱负,血气方刚,在团队中常常流露出个人英雄主义。在一些企业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员工:在市场上敢拼敢打,是一名虎将,而自恃学历层次高、工作能力强、销售业绩好,在同事和领导面前狂傲不羁,不愿遵守劳动纪律,还经常在公开场合反对领导的意见。而这样的员工业绩再出色,能力再强,最终也会被企业淘汰。
著名中层管理与职业化专家李绘芳老师指出企业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反映在面试中,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考官给你一个模拟的场景,让你作出一些判断和决策,以考查应聘者的灵活应变能力。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顾问邹加认为:考官有时也会故意用一些很诡异的问题来刁难应聘者,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慌乱,停顿5到10秒钟整理一下思路,然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其实,答案是其次的,考官主要考查的还是应聘者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企业需要那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企业招聘人员在面试中常常会问:“在以前的工作中,你有没有做成功过一件其他同事从来没做过或者根本没想过的事情?或者你是否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因为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摇着头说:“这个人能力尚可,就是职业化素质太差了……”调查显示,90%的公司认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化员工。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只能发挥出自身能力的40%-50%;但如果这名员工能够受到良好的职业化素质教育,那么他就能发挥出其能力的80%-90%。可以说,职业化是21世纪职场生存法则,是提升个人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职业化”是成功的代名词。
话说——拿破仑有一次检阅军队,按照惯例,指挥官跑到拿破仑跟前,以非常清晰的口齿报告:“报告将军。本部已全部集合完毕。本部官兵应到三千四百四十四人,实到三千四百三十八人。请你检阅。”拿破仑非常满意地点点头,说:“很好。”然后又回头对他的参谋说:“记住这个指挥官的名字,数字记得这么准确的人应该受到重用。你们以后也得向他学习,给我汇报时尽量用精确的数字说话。不要用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这样的话。”这位博得拿破仑好感的指挥官,干脆利落地说出了部队官兵应到实到的人数,显得非常专业和细致。用数字说话,既显得职业化,又能给人以最基本的信任感。
那么,我们常常说某某职业化精神真高,某某职业化精神太低。那么,这个叫“职业化精神”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仅发挥了10—30%左右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的职业化精神教育与职业化培训,就能发挥其能力的50~80%。李老师表示,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
职业化不是贴在脸上的标签,不是穿在身上的套装,而是你平时怎么拜访客户,怎么接听电话,怎么给同事留言,怎么在会议上发表观点,怎么在讨论中坚持己见……有的时候职业化是非常细节的表现,小到你递给对方名片时名字的方向朝哪里,可是它的影响却可大到体现公司的整体形象。于细节处体现职业化,就是职业化的精髓。
职业化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们的企业能走多远,能做多大,能达到什么水平。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化水平决定了我们在职场上是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能不能把个人水平发挥出来,也关系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加入WTO,必须面对直接的国际化竞争,李老师建议:作为政府、企事业、高等学校等单位的管理者与领导者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下问题:
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官僚作风以及效率低下等等不良现象?我国的公务员为什么综合素质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应对WTO,中国公务员的出路在何方?中国企事业单位综合竞争力为什么大多都不如欧美和日本的企业?是什么使我们的企事业落伍?是什么使我们被动挨打?如何全面提升中国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工作,曾经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为什么会沦入如此困境?大学生应该弥补哪些方面的严重不足?
那么,到底什么是职业化呢?职业化就是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等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职业化的作用体现在,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职业化程度的乘积,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职业化程度。如果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职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
“职业化”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甚至是一套行为准则。这种精神常常透露着对事业的尊重与热爱;这种态度每每体现出对团队的忠诚和对卓越的追求;这种对行为准则的严格遵守时时展现出你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准。每一个身处职场的人都应该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职业化。有了职业化这件利器,你会得到上司的赏识,会受到同事的欢迎,会得到客户的肯定,工作会得心应手。收入会节节攀升,事业会蒸蒸日上……
最后,不要过度地追求制度、流程、规范的操作,在工作中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老板和员工对你的认可度——过份的强调制度、流程、规范的操作的作用,往往会引起老板、员工对职业经理人的反感,机械的操作会让人觉得你没有人情味,结果反而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