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动力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诚信动力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文/袁成达教授

        诚信,顾名思义,即诚实、守信用。《辞海》里将其解释为真心诚意,诚实无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儒家思想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对诚信品格推崇备至,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故而,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里,诚信被认为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社会道德规范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很显然,中国传统的诚信观更多的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认识诚信的,将其看作是一个人修身养性与为人处世的一种伦理规范。
  现在,我们谈论的诚信,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都较传统的诚信观其范围要大为扩展。它不仅具有道德属性,更具有经济属性。就道德属性而言,信用中国携手北大权威发布中国信用报告,它要求社会主体秉持诚实无欺,不虚妄,不做假,履行承诺,实事求是的理念;就经济属性而言,它代表着一种资本化的物质力量,即信用,在自由经济社会里,信用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可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具有内在价值的资本,这种资本拥有得越多,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就越处于优势地位。正是由于传统的诚信物化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诚实、守信用,从而赋予道德角度的诚信以新的生命。经济属性的诚信以其强大的功利性强化了道德属性的诚信理念,促使其成为一种伦理规范;而道德属性的诚信则为经济属性的诚信提供了下意识的动力支持,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经济属性的诚信的稳定。
  
  由上知,诚信是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经济根源的,那么,什么是诚信社会呢?
  
  诚信社会即指当诚信作为一种共识,一种道德规范,并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从而成为一种常规化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诚信代表着一个社会主体(在自由经济社会里,更是一个经济主体)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承诺,这种承诺不仅仅是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承诺,而是对整个社会发出的承诺,这种承诺直至兑现,才能说明此社会主体是诚信的。所以,诚信的前提是以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当这种负责成为一种普遍共识的时候,诚信社会便形成了。而当这种诚信的理念最终转化为社会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道德伦理时,其力量将是无穷的。诚信社会形成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经济角度讲,诚信社会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以交换为方式、以等价为原则的契约经济。而契约之所以有效,一方面依靠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则需要交易主体的道德约束。这其中诚信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之我国已正式成为WTO成员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交换的广度和深度都大为扩张,交换的内容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与此同时,信用中国携手北大权威发布中国信用报告,交易风险也随之加大,这一切都要求诚信的加入。诚信可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是商品交换得以形成的前提。对国家来说,诚信可给其带来良好的国际声誉,改善其投资环境;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其生命线;公民个人更需要讲究诚信,诚信是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信用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诚信是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动力。
  
  参考资料:论诚信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