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庙大成殿的前边,有一个独特的建筑,一方高台之上建有一座朴拙而又不失华丽的亭子,两重飞檐,金黄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亭上高悬的竖匾上有金代文人党怀英手书的两个大字:杏坛。这是金代的建筑,此坛则是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修孔庙时所筑。因为孔子,“杏坛”已经成为教育的代名词。其名起始于《庄子·渔父篇》中的一段文字:“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具体这片树林在曲阜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证可考。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孔子当年教学,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他会根据学生的多少、气候的冷暖等因素,常常变动地点。不过据说当年孔子设教授徒常在的地方,开始在曲阜阙里自己的庭院内,后来移到了庭院西侧不远的一片树荫下。因为那里种有几棵杏树,渐渐的就被人们称为“杏坛”了。
在他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孔子前后培养收授的学生达到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的超拔之士,就有七十七人。在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开头,有这样的记载:“孔子说‘跟着我学习而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具有奇异才能的人。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精通语言方面的有宰我、子贡;文章博学方面的有子游、子夏。”除了鲁国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和宋国的司马牛等几个贵族子弟之外,大多出身贫贱。
这些大多出身贫贱的弟子,经过孔子的教育,大都立人成才,有的从政(仕),有的从教(师),有的从文成为文献专家,有的则继承老师的思想,成为新的儒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已经成为春秋乃至战国时期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与思想力量。
弟子三千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