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个家庭中不同年龄段的俩姊妹赴澳留学的经历,深入观察澳大利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了解新一代华人从申请海外留学、毕业、移民、打拼直至成功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
(续前)


小外孙、外孙女都享受澳大利亚国民待遇,上公立学校是免学费的,一年只花100多澳元的书本费就可以了。如果上私立学校,学费自费,而且费用不菲,要看学校的知名度和家庭收入了。就我个人来看,布里斯班公立学校的天然环境是国内学校无法相比的,教学理念也存在巨大差异。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这里的孩子们没有任何学习上的重负,个个生龙活虎,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天性尽显。这使我想起我们天津大学居民区里的小花园,傍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孩子在那里玩耍,而且,孩子们刚刚玩了一会儿,家长们就催促“该回家写作业了!”、“该回家练琴了!”、“该去上小班了!”……,孩子们则央求家长“让我再玩一会儿吧!”、“只一小会儿行不行?”……。看着孩子们苦苦哀求的样子,我实在感到心酸和无奈。
从小学校出来回到家,等Cherry用过早餐后就陪她去昆士兰大学办理注册手续。为了体验一下布里斯班的公共交通,没有让Cries开车送,而是由Cherry带领,先乘345路巴士到Cultural Center(文化中心)站,转乘109路巴士到昆士兰大学,全程20多公里,总共用时40多分钟。在等待转乘的时候,我注意到多达六七个线路的巴士在这一站停靠,可能不在高峰期的原因,大多巴士上空空如也。一辆硕大的巴士仅有一两个乘客甚至空无一人,照样行驶,频如穿梭。遇到有残疾人上下车,汽车底盘会自动降低,残疾人上下后再升高开出站台。早在九十年代就听说美国和欧洲有这种公共巴士,只是中国城市人口太多,至今还达不到如此人性化的程度。
昆大站是109路的终点站。下了巴士,眼前一片湖光山色,草地绿树,鹤鸟成群,


生机盎然,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南半球最美丽的大学——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简称UQ)。跟着Cherry,沿着一条山坡小道向高处走二百米,到了UQ的校园中心区——Student Centre。




Cherry进到语言学院大楼里去办理入学手续,我则在中心区的交汇点处等候。各种肤色、各种穿着的年轻学生从我的眼前匆匆走过,在众多的学生中,除了本地的澳人学生,亚洲面孔的学生很多,还有阿拉伯穿着的学生也不少。老师们表情各异,有的怀里抱着书,眼睛瞄着远方,步伐坚定;有的腋下夹着讲义,脸上一副满意的笑容,走路轻盈飘逸;有的两手空空,但一只手不时地揉揉脑门,步子沉稳舒缓,似乎仍然沉侵在一种思考当中。我到中心区的一个文具店去逛,这里文具齐全、花色品种繁多,从纸张、笔、本、册、夹,应有尽有。我注意看了每种文具背后的标签,除了个别品种产地是马来西亚外,几乎95%以上的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这同我在超市看到的其它商品情况一样,产地为中国的商品无处不在。
过了一会儿,Cherry跑来告诉我,UQ孔子学院有位谢老师要见我,见我的原因是昆大孔子学院是UQ和天津大学合办的,听说我是天大的老师,来此陪女儿报到,就想见一见。这是一位年纪在50岁左右和蔼可亲的女教授,教中文,原籍台湾。见了面,她用道地的普通话说天津大学还将陆续派教师来这里。谈话似乎像是异国见老乡,大家都倍感亲切。她一边说一边带我们去见孔子学院的澳方领导Ben。Ben大约30岁出头,在昆士兰大学学习中文时曾经是谢教授的学生,后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进修中文两年,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各工作四年,不仅汉语普通话讲得字正腔圆,还是个中国通。个子很高,有一米八五左右,要仰起脖子跟他讲话。听说我来自天大,言语里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谢老师和Ben都说:Cherry在UQ学习有什么困难的话,可以找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我为Cherry感到高兴,背后有姐姐,在外有师友,这比无亲无友单打独拼好多了。
这一天,是一个感触颇深和十分意外惊喜的日子。我看到了一个在国内未曾见过的建立在绿色草坪上的小学和一所充满了湖光山色、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世界名牌大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