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政治环境


  在传统观点中,秦国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要大炮不用黄油,连年发动战争攻打他国。其中最严厉的指控是没有秦国穷兵黩武,天下人民就不会饱受百年战祸之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历史上穷兵黩武的国家都是不得人心的。他们往往失道寡助,最终亡于天下人共诛。然而已经定格的历史告诉我们,战国秦(注意不是秦朝)并未因“穷兵黩武”而灭亡,刀兵连绵的大争之世终结于战国秦一统天下。为什么秦国能支持百年征战?为什么六国抗秦最终失败?为什么山东才士络绎不绝得进入这个“穷兵黩武”之国?为什么秦统一的历程不符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法则?这个异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只有透过“穷兵黩武”的表象,结合时代背景重新认识秦国强大的根源,才能解开这个谜团。

  先来看看战国时代的背景风气。首先,战国时风自由奔放,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冠绝整个中国史,列国诸侯间交流迁徙频繁。其次,在百家私学与列国官学的激荡下,民智大开士风蔚然,文明风华成为天下气象。再次,当时商人政治地位虽不高,但商风浓厚商旅发达商战频繁。最后,先秦侠义精神为中国之最,政侠士侠游侠层出不穷。有趣的是,秦国偏偏在这四方面都不符合战国主流风气,限制自由钳制言论,不好诗书不事风华,对商旅市贸限制最多,崇尚法制而不崇尚侠士。正因其非主流,秦国才总是被视为落后分子,但秦国的与众不同还远不止这些。

  首先,纵观历代乱世,争雄各方无不想方设法的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而偏偏秦国又是个例外,不怕做出头鸟,在燎炉上怎么烤都烤不死。虽然六国内斗激烈,但对于虎狼秦国总是视为最大异端。自商鞅变法后,六国一直将其视为头号公敌。除了齐国一度被五国联兵讨伐外,大凡列国合纵都是以围攻秦国为目标。可秦国不但一再粉碎六国的围攻,还能在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接连不断地发动攻势,居然没有陷入兵源紧张国力耗尽等理应出现的困境。这在古今中外的“穷兵黩武”者中绝无仅有。“失道寡助”却又势不可挡,这是强秦最恐怖也最奇异之处。

  其次,如前所述,“穷兵黩武”的秦国在四个方面都不合时代主流,但奇怪的是……尽管秦社会不如六国自由奔放,但马服君、冯亭后裔等祖上与秦有仇者居然选择移民入秦。由于不重文教,秦国本土少有宰辅之才,但每一代秦庭都能从山东六国得到最优秀的治国能臣。秦国法度最限制打压商旅,但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只有秦国曾经公开对有功于国的大商人(寡妇清、乌氏倮)封爵筑台显功。秦国缺少侠士,但政治环境与社会风气远比侠风浓烈的燕赵齐要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