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套药袋儿的报道"有失公允


 

 

最近北京新京报报道的关于烟台红富士苹果套药袋长大的新闻给烟台苹果产业及相关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苹果产业的发展打击很大….

诚然,的确是烟台某些区域有苹果套用药袋的情况,但是不多,只是部分区域,新京报记者的报道给烟台苹果产业乃至山东苹果产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都是很大的,

或许新京报记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作为一个财经评论学者,本人认为,新京报记者的笔锋太过犀利,事实的结果是的确有部分区域使用药袋,但是不代表全部,

仔细分析来看,烟台苹果产业和中国的乳业现状不一样,08年的乳业信任危机是基本上全行业的乳业都有问题,而烟台苹果产业则不是,只是某些区域,而新京报记者的首发报道,却给烟台苹果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以至某些媒体以偏概全的以烟台苹果套药袋为由,把烟台苹果一棒子打死了..

 树立一个品牌很难,但是打死一个品牌却很容易,烟台苹果乃至山东苹果产业历来的美名就这么被损毁了,这不能不说是部分媒体从业者的悲哀,这也成了烟台乃至山东果农的一块心痛,如此一来,未来烟台苹果乃至山东苹果的前景如何,果农是否能够继续很好的生存下去,这些都有待观察

至于烟台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相信烟台市政府,山东省政府都会派专人来管理和处理此事,应该相信政府的处理能力,也应该相信烟台苹果产业的整体方向都是向好的

  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者要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报道社会状态,反映百姓生活,而此次由新京报报道的烟台苹果套药袋儿问题引发的全国范围的连锁反应明显是被放大和恶意夸大了,烟台部分区域的确是有套药袋的情况,但不是全部,只是烟台的一小部分.

  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以偏概全,将品牌和国家产业一棒子打死的事情,毕竟烟台苹果是山东的著名品牌,再中国和世界上都享有美誉,报道事实是必然的,但是在报道的同时要客观实际,不做作,不恶意夸大放大,给烟台苹果和其他任何产业和品牌一定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性增长,任何行业肯定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否严重,是否危及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这都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和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考虑和三思的,  报道如果有失公允,不仅仅是损害的一个行业,也会损害国家产业发展和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