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圳(之二)


    和大多数打工者一样,快餐类的食堂一直是我在深圳午餐的首选。而不同的是,深圳的快餐食堂数量之多,食客排队之长,在北京很难想见。某种程度上,北京的饭局,类似于国宴的私房菜,不仅仅是在卫兵站岗的门楼深处,即便是刚出来混圈子的文艺犯,和已经成了老帮菜的顽主们,也往往是在饭局上勾搭成奸。一开口,仍然是,昨晚上政治局开会说了……深圳的快餐食堂里,大家并不相识,只有餐盘与餐勺的碰撞,以及电视机里播放的新闻或MTV,偶尔几句交流,也是客气委婉,不像北京,饭局上往往决定了公司和个人的命运。户外的广告牌上写的清楚——来了就是深圳人,而没有写的,应该就是:走了就不是深圳人。我们都活在当下,忘了过去,也绝不考虑未来。

    城市食堂最吸引我的是那种汽水瓶装的可口可乐。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属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高级饮料,那时,喝易拉罐还被认为奢侈,喝汽水又被认为过于寒酸,1.5元一瓶的可口可乐便是请同学的最佳饮品,现在大多数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唯独在深圳的这家城市食堂,还能每天仍然以1.5元的老价,让我慢慢的坐喝。老板娘今年接近60,英文和粤语的发音都比我地道,第一次吃完饭后,还用那种90年代港台电视剧里国语配音的腔调对我说了声“谢谢”,颇有老香港人的gentlemen范。一口一个先生的,让人感觉又有电视剧开演。问她何时来的此地,餐厅可还挣钱?老板娘便说,97香港回归前,她和许多香港人一样,和先生一起移民到了美国,开餐馆谋生。后来儿子娶了洋妞,生了孙子,一家人虽不富裕,倒也其乐融融,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谋生日益艰难,没钱给洋妞浪漫,离了。为服务新移民,他们又去加拿大开了分店,但仍然不赚钱,同样的,香港也市道低落,一般家庭月收入才2万多港币,相对于高昂的房价和物价,赚老百姓的钱就是犯罪,而为大陆豪客所青睐的时尚奢侈品,却又不是她熟悉的领域,因此,便来到这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开快餐了。
    大概过了几天,我再去这家食堂,却发现已经关门停业,不知为何。又过了几天,才发现它重新开业,问及老板娘,说是没有办消防安检证,所以被停业整顿。原来,开业之初,老板娘去办理消防证明无人搭理,后来好心人给他介绍了几家公司代办消防证明,报价1万多、2万多、3万多不等,她就取中选了一个2万多的套餐,没想到消防大队前来检查,仍然被勒令停业。原来光是消防证明还是不行,必须要过消防大队长这一关。停业三天,老顾客流失好多,老板娘心痛不已,也不知道该如何公关。回忆起90年代,那时约请革命后代,大家都是在包房喝茶,出门的时候各自穿上对方的上衣,所有的内容都在不言中,今天可否还是如此?我说,现在早就改革了,即便是在北京,送礼也不用如此含蓄,关键是要送对人。老板娘听完后又是一阵感慨,说香港的几条街都已经是某某人的了,真正的老香港人,不是漂落异乡,便是在苦苦挣扎,和英国人在的时候,能有什么不同?
    过了几天,又接到老板娘的电话,说有要紧事相问,这次连我都糊涂了。老板娘说,昨天环保局来检查,说是食堂做饭的油烟污染了环境,需要整改。但可是家家户户都做饭,污染不就更厉害吗?环保局的人解释说,那属于生活性污染,而食堂是盈利性机构,油烟属于经营性污染,需要办理相关手续。我问老板娘,在美国和加拿大可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老板娘说,在那里只有一个卫生检查比较严格,比如,放食物和餐具的桌子必须要离地多少,食物必须有专用的冷库储藏等等,这些,自己在接手这家食堂时都已经花了十几万添置好了。我问,难道以前这家食堂的老板没有这些吗?她说,好像是没有,当时她还奇怪这样的食堂是如何运营的。到目前为止,她已经为这家食堂前后投入百万,照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不要说赚钱,年底都收不回成本,还有几次,员工拿了东西出逃,老板娘气得高血压发作了两次,差点住院。
    为什么中国奇迹响彻世界,而我们一回来做生意就亏本呢?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板娘的问题。或许,是她不会用地沟油,不会打点,不会威慑惩治员工,一句话,还是中西方的毒太深。我不知道该不该劝老板娘离开天朝,毕竟,已经走了十几年的故乡,已经不在需要你这样的游子了。加拿大可还有家人?老板娘说,她的女儿,从小就鄙视英文教育,一直跟着卖跌打丸的江湖人混,后来又去印度进修了一个什么文凭,现在已经是一名骨科中医大夫,加拿大政府引进的稀缺人才。或许,在中国讲西方未必有出路,但去西方普及中国传统,目前还是很时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