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暴跌为QE3创造了条件


  油价暴跌为QE3创造了条件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6月11日   第 10 版  

  笔者在《别把伊朗核危机当太大的事》中判断,3个月内国际油价不会因伊核危机有大的波动。直到5月初,油价才逐渐显露出下滑的趋向,只是5月底才选择了向下突破,但它却极有可能促成新一轮危机的加速到来。

  从美国经济运行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好。其难削的巨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面对这些糟糕数据时,也无奈地表示,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慢得令人沮丧,美联储将保留包括新一轮资产购买(QE3)在内的所有货币政策措施。的确5月份不仅首次申请失业救济的人数在继续增加,私营部门净增就业岗位的增幅也不尽如人意,房地产、消费、外贸等行业也难有起色,可美联储扭转操作(OT)结束日却要来临。

  为自救,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从4月底接力式地下调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数十家银行的信用评级,再次营造出欧洲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甚至造成了银行挤兑;尽管欧洲国家努力执行着财政紧缩计划,但制造业、服务业的PMI等经济数据已累计5个月走低,降息、裁员已经走到极限。不仅引起欧洲多国金融、社会和政治的动荡,还将恐慌情绪传染到了全球。

  随避险情绪增加,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和欧元资产,其中,美国专业货币机构Merk Investments在5月份全部清空了旗下旗舰基金所持有的欧元资产,撤资回到美国国债市场寻求避险。致使美国国债收益率急剧下降,仅10年期国债收益率2个月内就下降了32.63%。在美国获得低成本融资的同时,美元汇率却被推高,致使美元实际购买力上升,进而激发了本轮包括原油在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

  其实,从美元近百年史看,一路贬值的走势已经昭告天下,强势美元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但被推升的美元汇率,必然打击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是美国当下绝不愿意接受的结果。但油价暴跌,会减少通胀压力,为再次量化宽松创造条件。所以,在6月30日OT结束后的半年内,再次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概率极大。届时,各国自然要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应对,进而又将形成全球竞争性的货币超发。结果,美联储通过货币市场震荡颠实效应再次稀释其对外债务,以提升国力。而这一过程将再次垫高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资本品价格及全球通胀,促成新一轮危机的到来。而危机又一定会冲击石油产业,所以,有必要用全新的思维去战略性地思考我国的经济安全。

  从战略绩效评估结果看,为应对危机和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石油公司应该依据油价下跌幅度重新安排原油的开采策略。特别是当油价跌破80美元/桶时,对高强度注水,含水率在75%以上的油气产区停产,一方面让储层自然恢复其系统的压力均衡,另一方面对采油设施进行预防性安全维护。当油价跌破70美元时,将含水率在50%以上的油气产区停产,适当进行调剖试验,为高油价再次来临时的开井和提高最终采收率进行创造性的技术研发。当油价跌破55美元时,将含水率在30%以上的油气产区停产,进行全面的油气井检修和增产降耗等技术的基础研究。

  对于因防御性停产造成的供给缺口,石油公司可大量向商业银行进行美元融资,一方面,利用油价走下行通道的机会,到国际现货和期货市场购买原油、成品油的实物及其合约、仓单,并进行期转现等操作;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原油和成品油运价指数处于近10年来较低水平的机会,短期(如半年)大量租赁国际油轮参与采购油的运输和仓储,以保证国内供给。

  一旦美国再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油价还将暴涨。届时,石油公司一方面,拥有了全球配置的廉价石油实物及其合约,以及衍生出来的涨价红利,同时,还提高了国内可采储量资源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借此良机将长期贬值的美元储备资产转化为高能储备——石油实物资产,同时获得美元贬值带来的汇差收益,也避免了经常项目顺差过大使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局面和结果。最终,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为国家降低了货币的汇率风险,增加了经济的安全性。

  所以,尽管油价暴跌为美联储再次量化宽松创造了条件,但只要进行全新的战略思考和布局,是可以转化这一危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