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特性之文化历史五种解读
潘世东1
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中文系,湖北 442700)
[摘要]作为中国第一道教名山,武当山享有众多的殊荣和尊崇,仅其名号就有数十种之多。这些名号,既是武当山沧桑历史、光荣与梦想的深重回响,也是亘古以来苍生信众对这座大山的期盼、诉求和感恩,更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掩抑不住的璀璨光芒。在仙山、圣山、道教祖山、武术名山、健康之山、中国道教第一名山等等之称号之外,灵山、福山、寿山、德山则是更能代表这座名山神奇奥妙、文化历史底蕴和生生不息独特魅力的符号。
[关键词]武当山;灵山;福山;寿山;德山;文化沉淀;历史底蕴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十三亿年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它集华夏各大名山独特自然景观于一身。它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峨眉山之秀、黄山之奇,并兼有青城山之幽静、五台山之神秘……在这里,到处奇峰高耸,险崖壁立;终年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景观奇特、风采绝美。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赞它“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称赞之为“山型奇特,异于众岳”;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更将之题为“第一山”。而明朝嘉靖皇帝更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誉,更将之推为“治世玄岳”,位列五岳之上。
巍巍武当山,绵亘八百里,真可谓物华天空,人杰地灵,令人心醉而倾倒,令人迷恋而景仰!然而,更应该让人深度震撼和肃然起敬的则是这座仙山、圣山神奇奥妙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1、武当山是一座灵山
“武当山灵”!这则旅游策划广告据说当年花了二十万元,真可谓画龙点睛、穷形尽相,不仅道出了武当山气韵生动、呼之而出的形貌,更写足了武当山的精神、底蕴和魂魄。
武当山首先“灵”在她渊源深厚的巫祝文化历史上。《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袁珂注本P396)。这座“灵山”何在?袁珂先生有考,以为就是巫山。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先生认为,此巫山不是今巫山县以东的一座被称为巫山的高峰,而是广义的巫山,即以神农架、武当山为中心的巨大山岳。所以这座灵山,乃鄂豫陕川之间的巨大“灵山”。“十巫”就分布在这一巨大山区,俨然“分地而治”。
其中,巫咸是以盐得名,必在某个产盐中心,今巫溪大宁厂盐泉大有可能是巫咸的“圣域”。巫即就是“巫郎”或曰“巫巴”,其圣域应在今大巴山主脉所在。巫册即“巫载民”(姓肋)所奉的神巫,其领地在今大溪一带的峡江两岸(袁珂注本P371,任乃强先生《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说盐》一篇有详考)。巫彭应是管领“彭部落”的神巫。彭部落分布在今房县一带。巫抵应即巫氐,其后裔应即氐羌族之氐,在大巴山西端宁强县。巫谢、巫罗的圣域在今武当山区。武当山古名“谢罗山”,以《山海经》中的巫谢、巫罗当之,比后起的解释更可信。“巫真”即巫山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巫姑”,就是女娲。
《山海经》足以证明,在远古时代,以武当山、神农架为中心的这个巨大山岳,已经拥有非常悠久的巫祝文化传统和巫祝文化底蕴。在这里,巫氛浓重,祭祀风行,巫祝遍布,大巫与神巫云集。真可谓民神杂处,群仙环绕,仙风飘飘。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楚国,并经过楚国特有的意识形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放大,以至于形成了“楚人信巫祝、重淫祀”的历史定论。
绵延不断的世俗肉口传播是武当山“灵”风行世界的群众基础,也是武当山灵能最终被广泛认同的坚实根基。这要从姚简太守的求雨说起。当年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第八年,老百姓终于从隋末的战乱中休养生息过来,然而不巧的是这一年天下大旱,禾苗颗粒不收,蝗虫遍地,朝廷下旨各方要员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滴雨未下。无奈之下唐太宗想到了武当山。 他派姚简前来求雨。史书记载姚简在五龙峰遇见了五个儒生自称“五气龙君,”他们说此山是玄武神守护,我们看你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来相访,随后大雨倾盆而下。于是武当山灵就从这里开始慢慢演化为传奇。
因为祈雨灵应,武当山名声大噪,朝野叹服,民间便慢慢将此山视为一座神山、灵山和圣山,由祈雨为起点慢慢向一切泛化,开始了对这座山的无所不求。有的求官求禄,有的求福求寿,有的求子求运,有的求药求顺......结果,真正是求子得子、求运得运、求官得官、求财得财......有求必得,有求必应。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当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诞生和升天的三月三和九月九,还愿和进香的信徒便会从世界各地的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在武当山演绎万国盛会,一时间“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呈现出一种人潮如涌、地动山摇的景象。
文献记载,宋元明清各代,来武当山朝山进香许愿祈福的民间传统宗教习俗,千百年来沿袭至今。民间信士“骈阗辐辏”,象车轮的辐条一样,从四面八方向轴心汇聚。人们坚信,每个人对福、寿、康、宁、财、禄等等的愿望理想,只要登上武当山,通过虔诚地进香、许愿、功德等途径寄于真武的神佑,就能祈得实现。
历史以来,在武当山进香是很有讲究的:一是希望步步高升、财运亨通就要上金顶,因为武当金顶为真武大帝坐镇之宫殿,铜铸金殿世界唯一,历600年间,时有“平地霹雳、雷火炼殿”而无损丝毫,足见其神奇。历史上一直传言其签“灵验、终身、难求”。二是若要保父母长寿,祈家人平安,就要到南岩上香,因为武当南岩为真武大帝修得大道飞升入圣之地,琼宫仙阙、紫气漫腾、景致绝佳。史称其签“灵验、来者必求”。三是祈求自己和家人解厄破困,随缘遂愿,就要到紫宵上香,因为 武当紫霄宫系中国洞天福地之一,历代为国家祈福之地。历史上其签“灵验庄重”。四是若要望子成龙、学业有成,就要到太子坡上香。因为武当太子坡亦名复真观,是真武大帝少年读书地,有“一里四道门,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观,史称其签“灵而验”。
按照科学概率的原理,任何祈福祈运总会有相当数量的人会心想事成,也总会有相当数量的人一无所得。但出于对武当山的崇拜和迷信,也受制于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习俗,人们有意无意遮蔽了武当山有求无应的案例,剩下的便全都是活生生的灵应的人事了。这种理解许多人都有,但在武当山灵的神秘和神奇面前,至今往往都显得无能为力。
细想一下,武当山真正是无处不“灵”:武当景致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表现出的是一种神秘空灵;武当医药化腐朽为神奇、以草石点黄金,救死扶伤、出神入化,表现出的是一种神奇灵验;武当建筑返璞归真而又匠心独运、依山就势而又凌空飞动,表现出的是一种雄浑灵动;武当武术意出尘外而又气势如虹、轻盈潇洒而又外柔内刚,表现出的是一种飘逸轻灵;武当诸神神性广大、功德无量,承载着芸芸众生佑众显灵的潜在诉求;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武当文化,则是构成华夏魂灵的最坚实的内核之一。灵性弥漫,灵气灌注,使武当山在天下名山中一枝独秀,成为中国唯一最配领袖“灵”字的神山、圣山,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国人提议,将武当山命名为中国灵山、中国第一愿山。
2、武当山是一座福山
“福如东海”、“洪福齐天”可以说是最受中国人尊崇的世俗价值了,而“五福临门”则是中国人最高的世俗理想。“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的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一旦五福俱全,就是最大的人生圆满和成功,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了。
用传统五福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名山大川,可以说武当山是一座极富代表性的福山。
一是武当山早在唐代就被视为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五代末道士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中指出,“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在这里,洞天福地显示出五大特征:第一,其中有神仙主治,而且是众仙所居之地;第二,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就可以得道成仙;第三,洞室四通八达,向上直通云天;第四,富丽堂皇,高贵珍奇:要么是玉宇金台、珠树琼林,要么是瑶池翠沼、灵宫閟府;神凤飞虬在这里繁衍,天驎泽马在这里栖息。第五:神通广大,造化无穷: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
这里就是神仙快乐逍遥的所在,也是道士羽人得道成仙的所在,她是何其自由高贵、快乐幸福之地,而早在唐代,武当山就堂而皇之地被入选其中。在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中,武当山被列入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十五洞天。在三十五洞天中这样写道:“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众所周知,真正的桃花源在武当山麓竹山县,而竹山县曾一度被称为武陵县,其中的“谢真人”就是古代主治武当山的大神巫“巫谢”。而在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武当山则被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的第九福地,其中有 “昔真武修炼于此,陈希夷诵经处”的描绘。陈抟的确约于五代末前后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历二十年余,著有《指玄篇》、《易龙图》等。
二是武当山是国家和皇室的祈福之地。自从唐高宗命令姚简太守到武当山五龙宫为天下祈雨开始,发展到后来,武当紫霄宫就成了皇室的专门道场。皇帝或敕令、或派钦差大臣不远数千里之遥,来到这里祈福。皇帝在这里不仅要祈求上苍降福,福佑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更要祈求国泰民安、国运长久。天旱之年祈求普降甘霖;大涝之年则祈求晴空万里。出于对皇帝的感恩和对天下国家的美好祝福,武当山都要在祥瑞之时,定期不定期的为皇帝本人或皇室祈福,祝福皇室和睦兴旺、吉祥发达,祝福皇帝多子多福,龙体健康,福寿绵长。
每到重大斋醮仪式,武当山全山上下都要紧张动员起来。有的洒扫庭除,铲除秽物,清洁道场;有的挂锣安鼓,设坛布台,排香制表;有的则占卜阴阳,择日定时;道士们则净面净身,素装隆礼,诵经念咒.......一切是那么紧张繁忙而又热烈隆重,庄严肃穆而又虔诚恭谨!这不仅是武当山祈福法事科仪本身的严格要求所致,更为根本的是因为这种祈福事关天下国家福祉,事关苍生万有的命运。
一到吉日良辰,祈福活动便如期举行。
这种祈福史不绝书,一直都有记载。直到2010年汶川大地震,武当山依然摆起了大道场,连续三天为逝者和生人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祈福法事。
三是武当山承载着阴阳合和、周济天下、平衡自然的自然使命,首当其冲不仅要福佑国家天下人民,同时更要泽被自然宇宙和苍生万有。在古人看来,武当山是调和宇宙自然的关枢所在。《道经》指出,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象。所谓天关,古人指的是蛇,地轴指的是龟。因为武当山的山势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像一条蛇,而整个天柱峰和腹顶就组成一只龟。龟蛇合体被古人称为“玄武”。武当山因为是位于南方,南方五行叫火方,加之它的群峰又像一簇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间火苗非常高,周围山峰都朝向大顶,加上上对着天上的火星,武当山这个天关地枢之地就显得火势太盛。因为武当山地处中国地理的中央地带,这个地方阴阳失衡,势必影响天下的稳定。在这个火非常盛的地方必须有一个水神镇压在山顶,水神镇压着火,水火既济、阴阳协调,天下才会太平。而玄武正是北方的水神。有玄帝在这里坐镇,自然才会平衡,阴阳才会合和,苍生万有才会各得其时。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当山是苍生万有的福星所在,因为,武当平稳,天下平稳;武当和顺,天下和顺。而更为奇妙的还在于,作为天关地轴、镇守武当山的玄武竟然是天生地孕、自然造化所成,这岂不是上苍普降洪福于苍生万有?
四是武当山能给广大民众带来超乎寻常的幸福感。对于民众来说,武当山不仅是一个神秘而神奇的祈福祈运之地,更是一片舒缓紧张、释放压力、重振信心、坚守希望的乐土。在这里,美好的大自然会使每一个人获得全身心的放松,得到养怡之福;信疑参半的祈愿会使每一个人期盼奇迹般地发生,进而从疲惫中振作,从失望或绝望中复活;虔诚的祈祷和神秘的祝福会让每一个人暂时忘掉人世间的一切烦恼,放下各种沉重的包袱,进而得到心灵的安稳和平静;随着香火腾腾、烟气袅袅,伴着鼓锣齐鸣、丝竹飘飞,在万民同拜、官民同诉的场面中,又可以毫不费力地让每一个人获得人世间平等的尊严;而若真若幻、栩栩如生的祈福灵验传说又会让每一个人模糊现实与梦想的界限,毫不经意之间就会让每一个人轻松快乐起来,自尊自重起来,自信自强地重新举起希望和幸福的大旗,进而获得一种无名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非常宝贵而难得。因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很难从物质的多寡和地位的高低来给幸福确定一个标准。匪夷所思的是,幸福与否,往往取决于每个人的幸福感。而武当山却恰恰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来武当山寻找幸福感、发现幸福感、获得并把握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3、武当山是一座寿山
“五福寿为先”。在中国传统的“五福”中,寿是排在第一位的。人的幸福是以健康长寿为前提,有寿即福,短寿者一切皆空。因此,中国人对寿文化的追求,无时不在;中国的寿文化,无所不至。
寿文化常见于书画中。画中男寿星的形象是白须老翁,头大额突,一手扶鹿杖,挂一宝葫芦,另一手托仙桃,身旁鹿鹤相伴,以喻长寿;女寿星则以“麻姑献寿图”中的麻姑为代表。据说,寿文化中的麻姑以灵芝酿成寿酒,敬献王母,王母封她为寿仙。除此外,“上酒献寿”的佳作流传不少,如汉代的画像砖“酒宴”,彩画“夫妻宴饮图”以及魏末画像砖“竹林七贤图”等;现代作品中,以寿为题材的书画,随处可见,“松柏长青”、“龟鹤延年”、“福寿满堂”都象征长寿吉祥。除书画外,大自然的日、月、山、川也被人们用来象征寿文化中的长寿,如“天长地久”、“江山不老”、“与日月同寿”和人们最常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地名有长寿县、“万寿宫”、寿岳、寿山等。不仅如此,连百姓日常生活也充满“寿”的寿文化情趣,饮的有长寿酒,吃的有长寿面,赴的有长寿宴,寿文化无处不在,给中华民族追求生命的寿文化注入了美妙的活力,真是人也寿、物也寿、山也寿、水也寿、吃也寿、玩也寿。
武当山生来就是一座寿山,首先是由于她本山的长寿。她诞生于十三亿年前的沧桑巨变,在中国名山之列可以与之比肩的恐怕只有泰山、秦岭等山脉了,而赫赫有名的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脉,在古老久远方面都无法与之相比。在漫长的沧海桑田的轮换中,采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八百里武当以其深厚渊博的底蕴将自己造化成了一个长寿之山。
作为寿山,有史以来武当山就是一个长寿之乡。这里不仅是上古中国长寿之星彭祖的故里,更有当代长寿道姑李诚玉现身说法。李诚玉一生青衣素食,采药疗病,济世渡人,慈悲施爱,据说,直到148岁无疾而终。
彭祖的故事更是令人神往。据说彭祖活了888岁,娶了49位妻子,当第四十九为妻子白发飘飘、步履蹒跚、目光迷离、垂垂老迈的时候,他本人还是血气方刚、黑发童颜、耳明目聪、健步如飞。妻子临死的时候,看着这个陪伴了自己一生的“年轻”老伴,很是嫉妒,又非常不舍。她就带着这种复杂而遗憾的心情死去。最终到了阴曹地府,她还是狠心地将彭祖不死的秘密报告了阎王爷,阎王爷从生死薄的书缝里找到了彭祖的名字,这才结束了一个长生不死的人间神话。彭祖就生活在武当山下、南河源头古老的方国——彭国。
武当山下的石花镇据说就是神农时代的“石花谷”,这里生长着漫山遍野琼树玉枝,奇花异果。一天,神农带着自己的大臣赤松子和大女儿一起沿着汉江河谷寻找草药,他们在一个秀丽险峻的山谷就发现了一片盛开着白色花朵的玉石树林。这些树是晶莹洁白,玲珑剔透,远远地漂浮着一层淡淡的清香,就像新鲜鲜、活生生的真的树木一样。几个人为这个发现是惊喜不已,围绕这片树林是反复地游荡、徘徊,久久不忍离去。还是神农的女儿活跃,她从这个玉树上采摘了一朵玉树上的花蕾,把它揉碎,然后丢到嘴里,这个东西一入嘴就化,凉丝丝的、甜津津的,非常好吃。她把这个发现告诉神农和自己的丈夫,结果大家就一起吃起来,连续几天以它作为饭食。几天之后,大家的皮肤变得非常地洁白,身体也变轻了,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变得透明了,连五脏六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些石花的发现,改变了赤松子和炎帝神农大女儿的命运,他们就再也不想走了,就留在这个地方吃石花,结果身体越吃越轻,最后轻得像一片羽毛一样,最后他们飞到昆仑山做了神仙。但神农却因为他的部落和他的人民,还有他对他们所肩负的责任而顽强地留在人间。在《艺苑.卷二》中,对神农尝石花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记载:“…永阳有山,壁立千仞,岩上有室,古为神农窟。窟前有药丛茂,莫不毕备。别有异物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绿、晡黄、暮青、夜赤,五色迭耀”。神农和赤松子的故事,说明武当山山上山下,是一个可以让人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之地。历史上的荆门也在武当山麓,因为长寿之人特别普遍,两度被朝廷命名为“长寿县”,而且至今还以寿乡和长寿文化著称。
作为寿山最为核心的表征就是,在武当山亘古以来就有一个千古不变、生生不息的古老信念和共同理想,那就是:惜生重生、贵生爱生,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武当山的第一座最大的石头宫殿就是万寿宫。她修建于元朝1286年,完成于1313年,整整修建了27年。修建者是张守青道士,他被元仁宗赐名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是皇帝第一个赐名的武当道士。而皇太后则将此宫赐名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并将之作为专门为皇室祈福祈寿的道场。受武当山影响,类似宫殿遍布汉水流域上下,仅汉中地区以“寿”命名的庙观就有八座之多。足见武当山长寿理念在民间的广泛影响。
武当山作为寿山还因为它是一座药山,漫山遍野长满奇花异果、珍奇药材。东晋武当丹鼎派著名道人葛洪著《抱朴子·登涉》记述了在武当山的见闻:“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同书《仙药》又记:“行山中,见小人乘马车,长七八寸,肉芝也。捉取服之,即仙矣。”宋《太平寰宇记·均州》记,“城西北角有大树,树下生草,名救穷,冬夏不枯,日食三寸,绝谷不饥,登之度世。”文中“均州”,即武当山所在地。明《大岳太和山志》记,宋代高道吉志通,“居武当山十余年,不火食,但饵黄精苍术,双目澄清,行步若飞。”多次采药武当山的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黄精》条中载:“黄精,又名救穷、黄芝……黄帝问天佬曰:天地所生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佬曰: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长生,久服升天。”《武当气功》载,道家吕洞宾称“人参果”,为“炼津化精”之物。实物与史科对照,从黄精,又名救穷、仙芝、人参果,“如小儿”、“长七八寸”、“四肢俱全”,食“后”绝谷不饥、“登仙度世”。正因为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才从客观上成就了一代药神神农氏在此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的千秋伟业。史料记载,明代医圣李时珍曾数次登临武当,居住在黄龙洞内。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武当山近四百种中草药。
武当山作为寿山与十道九医密切相关。因为道教与巫祝文化有着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历史联系,因而,从一开始就像巫祝既巫且医一样,表现为对医疗的天然浓厚的兴趣。几乎每个道士都要学习并学会医疗,几乎每个道士都能看病行医,几乎每个道士都深谙修行养性,几乎每个道士都有一个或几个养生疗病的绝技。受此影响,在武当山地区,人人是中医,处处是草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山峡谷形成的垂直气侯让武当山成为药材宝库。几乎一草一木人们都可以说出它的药性、药理,每个人都会几个偏方。你比方说,狗辛草能败火;锅烟灰能止血、消炎;大枣红糖可滋阴补血;生姜汤可以清热、可壮阳;生大蒜可以败毒;板蓝根可以清热清毒;胶股蓝、银杏叶可以减肥降压……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和中医文化底蕴,武当山才得以牵动以李时珍、孙思邈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草药大家和中医学大家的目光和脚步,使他们在这里来探索发现、建立垂世奇功。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和中医文化底蕴,武当山周边早在汉代就走出了一代中医、中药理论的开山鼻祖张仲景,及其中医、中药理论的奠基作《伤寒论》。可以说,在武当山这个地方,无论是田边地头、无论是山林水滨,到处都是草药,到处都有会治病的中医,这和十道九医是息息相关的。
为了长生久视、长生不死并进而得道成仙,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据周力先生考证,武当山别名之一也叫万寿山,这种称呼早在元代就被朝廷命名。《道家金石略》记载,元仁宗爱育与武当真武神同日生于三月三日,故每年“天子万寿节以期同”,并下旨赐武当五龙宫、南岩宫、紫霄宫为“万寿宫”,武当别称“万寿山”。后来,只是因为武当山作为仙山、道山、福山和灵山的名气太大,加之“寿比南山”的南岳专打长寿牌,久而久之,人们竟然将武当山别名之一的万寿山给淡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之又憾的冤枉事。
4、武当山是一座德山
面对中国和世界,《问道武当》是如此推崇武当山的:“武当山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山。它在地球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与玛雅古建筑、埃及金字塔等许多业已消失或仅存遗迹的文明奇观共生共荣。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圣地,一个中国版的梵蒂冈、麦加和耶路撒冷。”其实,武当山不仅神奇神秘,她更具有一种壁立千仞而又绕指不折的道德韧性,是一个宗教的圣地,更是一座道德的圣山。
“道德”二字,在武当山具有至高无上的文化哲学地位。一则因为将“道德”视为圭臬的《道德经》是武当山和武当道教开山立派的文化根基所在,二则因为好德、重德、积德、守德是武当山的镇山之宝。离开了千古不变的道德严守和持之以恒的道德传承,武当山就无法确立他在本土宗教和传统文化上的崇高地位。
作为德山的首要表征在于,武当山自古以来就力倡好生之德。首先,武当道教是惜生重生的。他们认为人生可贵,生命神圣。《太上老君开天经》说:"万物之中,人最为贵。"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又指出:"人所贵者,莫贵于生。"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不仅对人具有唯一性,也是不可重复的;一旦失去,便永不复得。正因为生命的如此宝贵,所以才应该乐生养生,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武当道教提倡乐生养生之说,其出发点就在于希望人们尊重他人的生命,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既不滥杀、妄杀无辜,也不随意涂炭生灵,而要垂爱所有拥有生机、生意、生命的自然万物,博爱苍生万有。
武当道教提倡乐生养生也是希望人们重视保养自己的生命。《太平经·经文部数所应诀》说:"人欲去凶远害,得长生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所谓"自养",一是养身,一是养心。养身有行气导引等诸多方法。养心则主要是使心中清静,无有恶念。《玉清经·本起品说十戒》说:“人之行恶,莫大于嫉、杀、贪、奢、骄、淫也。若此念在心,伐尔年命矣。”而保养生命的关键则在于遵道而行,故司马承祯《坐忘论》说:"生之所贵者,道也。"只有做到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才能维持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武当道教中这种热爱生命、渴望长生、不信天命的处世情操是积极而严肃的,它不仅代表了中国民众几千年来所向往追求的目标,而且也代表了全人类对健康人生的美好愿望。可以说,好生、重生、惜生、养生、长生、乐生等生命理念是武当道教留给今人的一笔宝贵精神道德财富。
作为德山基本表征的是武当山道士的好德、重德、积德、守德,而廉洁清静、行善抑恶和积德积善则是他们为道修行的基本原则。在武当山,作为一个有道行、有德性的道士,必须以七个基本原则约束自己:一是忠孝为先的原则,强调学道之人必须力行忠孝。二是诚信不欺的原则,强调诚信既是学道修道的基础,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三是乐人之吉的原则,就是希望他人远离凶害,要有同情心和乐善助人热心。《太上感应篇》说:“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四是利人利己的原则,强调要“度己度人”,度己就是要修行自己,修炼心身,度人就是在自己修炼有所得的基础上,尽己之力去帮助他人,济世利人。五是正心去欲的原则,强调去除欲望的干扰而使人心离恶就善,并通过去除欲望而回归本心,这是修行的第一步。六是齐同慈爱的原则,强调对所有的人,不分亲疏贵贱,都要一体兼爱,要将心比心,要待人如己。要不杀不害,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同时还要善待一切生命,《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要求人们“慈爱一切,不异己身”,对于一切人和物,“心恒念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识道,无识愿其识生”。故《太上妙法本相经》中曾说:“善人如水,利人一切。”七是劝善度人的原则,强调道门中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要积极行化世间,劝善度人。
不难看出,这七大原则塑造出的不是谦谦君子,就一定是道德标杆了;而用这七大原则规范约束的社会与土地,不是逍遥自在的神仙乐土,也一定是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了。她的人性光辉和道德高度让人敬仰,她的善的精神和德的坚守是人类的福音。
作为德山最重要的表征,应该算是武当山立山以来就始终秉持的苍生之念和济世情怀了。
有观点说,道教是一个逍遥的、避世的宗教,她是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她只管自己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不顾天下国家和人民,用一句权威的话就是“不爱苍生爱鬼神”。其实,这是对道教的很深误读。
真正的道教恰恰相反。《太平经》对此有确凿的证明:“夫要道秘德,乃所以承天心而顺地意,可以长安国家,使帝王乐者也”,“古者圣人象天地而行,以至道要德力教化愚人,使为谨良,令易治”(卷九十七)。又说:“国有道与德而君臣贤明,则民从也。国无道德,则民叛也。”——最根本、最隐秘的道德是要上承天心、下顺民意,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君王才能福乐无疆。在这里,道教的经典将天地宇宙、国家人民纳入了自己的视野,敞开的是一个无限宽广的四海情怀,昭示的是一种近乎终极的品质和德性。
武当山的这种近乎终极的品质和德性可以从她劝善度人的原则中见出一斑。劝善度人的最佳典范就是吕洞宾。吕洞宾已九转丹成,却不愿上升天界,而是以“度尽众生”为宏愿,行化世间,劝善度人,造福苍生万有。吕洞宾有诗云:“烟霞匿迹虽无事,造化关心最有情。”在吕洞宾的诗中,向世人敞开的是一种悲悯苍生的情怀和以劝善度人为己任的使命感。
武当山的这种近乎终极的品质和德性是从她的名字“太和山”中彰显出来的。武当道教文化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太和!太和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和,即崇尚天人合一,强调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武当道家也追求贵人重生,要求世人关注苍生万有、热爱一切生命,普施人间大爱。其实,“太和”二字蕴含了其全部玄机。太,至高、至大、至重者也,和,和睦、和平、和谐者也;“太和”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类间至高、至大、至重的理想和价值,就是和睦、和平、和谐,此其一;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来解读,那么,“太和”,就是太平和谐的意思,——世界太平,社会和谐,人类和睦,此其二。在这里,武当道教把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和对世界人类的祝福给我们昭示得实实在在、旗帜鲜明!
这种太和博爱、厚德载物的精神德宏泽广,源远流长,她是武当山这座德山的真正涵养和最深魅力之所在。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德为万灵之魂。灵无德而不正,人无德而不立。领略武当山及其文化底蕴,假如没有得到这座德山的感化和泽育,所有的思考和感悟不仅表面、肤浅和枉然,更是不得要领和自欺欺人,弄不好会误人误己。
除了上述灵山、福山、寿山、德山之外,武当山更有仙山、圣山、道教祖山、武术名山、健康之山、中国道教第一名山等等之称号。这些称号,既是武当山沧桑历史、光荣与梦想的深重回响,也是亘古以来苍生信众对这座大山的期盼、诉求和感恩,更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掩抑不住的璀璨光芒。
参考书目:
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M].华文出版社,1993,10.
张良皋.巴史别观[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6.
喻斌.十堰历史文化十四讲[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8.
潘彦文 龚德亮.十堰文物志[M].长江出版社,2007,6.
匡裕从.十堰移民史[M].长江出版社,2010,9.
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5.
魏昌.楚国历史文化读本[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2.
潘世东 王道国.汉水文化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5.
郭旭阳.张三丰全集合校[M].长江出版社,2010,8.
章开沅 张正明 罗福惠.湖北通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