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92家中央单位公布三公经费 数据特点大盘点


[转载]92家中央单位公布三公经费 数据特点大盘点
原文地址:92家中央单位公布三公经费 数据特点大盘点作者: getbusyliving
 

    今年是98家中央部门第二次公布“三公经费”,昨日(2012年7月19日),92家中央单位已公布了2011年数据,相比第一年公布进程的拖拉、零散、不情愿和不详细等诸多不爽快,今年中央部门有了较大的进步。而财政部昨日获得“三公”之冠,去年公车消费13.7亿,三公经费支出达到20.38亿,是截至今日开销最大的部门。

  数据分析

  行政经费首次公开多个部门经费破亿元

  今年,备受关注的行政经费首次公开。不过仅仅公布了总数,并未单列职工工资、会议费、办公费等单独事项的费用。

  从不完全统计数据看,多个部门行政经费破亿元。从行政经费占决算总额的比重看,从不到1%至60%.比如,海关总署行政经费达到近87亿元,占2011年决算总额的42.7%;国家信访局行政经费支出额达到7582万元,占2011年决算总额的59.28%.占比较低的如科技部,行政经费支出额1.05亿元,占决算总额的0.35%.

  出国人均费用大多超2万元

  从出国方面来看,每个部门出国人数相差很大。国家体育总局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去年出国人数达11489人次;中科院出国人数3957人次;商务部去年出国人数1886人次;海关总署去年出国人数1445人次;工信部出国人数1926人次。

  部分部门出国人次则较少。数据显示,国家信访局去年出国为9人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国为12人次;中国红十字会出国为39人次。

  从人均出国费用来看,多在2万至4万元之间。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物资储备局、司法部、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诸多部门,均在这个范围之内。

  公车近70部门买车超3亿元

  从各部门公车来看,差距也非常大,各部门从10多辆到过万辆不等。

  统计显示,海关总署公车数量10875辆;国家质检总局公车数量5516辆;中国气象局公车数量3380辆;国家统计局系统公车数量2454辆;交通运输部公车数量1577辆;工信部公车数量2115辆。

  部分部门公车数量则较少。国务院参事室公车数量14辆;中国红十字会公车数量15辆;南水北调办公室公车数量23辆。

  从每辆公车年均运营维护费用来看,多在3万至5万元之间。少数则低于3万元或者高于5万元。中国电监会每辆车年均维护费达13.35万元;南水北调办公室每辆车年均维护费6.3万元;国家旅游局每辆车年均维护费5.96万元;国家海洋局每辆车年均维护费用5.79万元。

  15个部门今年新购公车的数目为零

  总体来看,各部门“买车”的费用远远要高于“养车”费用。记者统计近70个部门发现,“买车”费用超过了3亿元,“养车”为200余万元。

  税务总局接待费超6亿

  各部门对于公务接待的费用,从红十字会的3万元到税务总局的6亿多元,高低不等。多个部门表示,公务接待费用主要是用来接待“外宾”。

  但是,由于很多部门只是笼统地列出公务接待涉及到的项目,对于众所关注的公款接待费用标准,从各部门公开情况看仍然不得而知。

  明确列出接待人数、次数的,包括广电总局、中科院、中国记协等。记者看到,广电总局本级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一年利用财政拨款资金安排的公务接待为1793次,也就是平均每天要接待将近5次,平均每次的标准是7000元。

  体育总局出国费用最高

  在因公出国费用方面,各部门公布的支出情况详略不一。比如财政部公布的内容就涉及具体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内容,去年财政部因公出国(境)费支出2591.94万元,安排出国组团208个、939人次。

  南都记者统计发现,昨天公布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中,国家体育总局因公出国(境)费用最多,达到1.87亿元。而去年公布的2010年三公经费中,国家体育总局的因公出国(境)费用也以1.54亿元排名在第一位。

  中国工程院接待费预算为零

  中国工程院2011年度“三公”决算349.46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244.72万元,共22组团、72人次;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6.71万元,公务用车实际拥有19辆,运行15辆;公务接待58.03万元,其中外事公务接待19个团组。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院2012年“三公”预算162.62万元,较2011年决算减少186.84万元,其中公务用车和公务接待均为零。工程院表示,这是因为2012年统筹动用了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

  “三公”人头费存在差异

  目前各部门“晒”出的三公经费账单,从不足百万到超过20亿元,不同部门间差异很大,而且人均、车均指标也有所差异。纵观2011年度三公经费的因公出国(境)费,中国地震局支出639.74万元,安排425人次,人均1.5万。审计署人均1.72万。南水北调办的“档次”则明显提高,因公出国(境)费支出191.57万元,全年使用财政拨款安排34人次,人均每次出国5.63万元,相当于中国地震局人均标准的3.75倍。

  在公务用车运行费方面,南水北调办暂居高位。2011年无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南水北调办及事业单位列入财政拨款开支的公务用车实有数为23辆,车辆运行费支出144.9万元,车均6.3万元。国家发改委、人社部、财政部等部委的车辆运行费,车均多在4万元左右。中国地震局车均3万余元。

  而海关总署不仅公车费用总数超过4.4亿元,暂时位居前列,而且新车平购置费用超35万元,高于很多部门。

  仍存问题

  部门行政经费亮相缺细节

  除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的表格由2张增加到6张。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一大亮点是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首次向社会公开。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仅在公布2010年中央决算时向社会公布了中央行政经费的总数,今年在继续公布总数的同时,首次公开了各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

  不过,记者仔细梳理各中央部门网站发现,在公开部门决算的部门中,并非所有部门都公开了行政经费,且有的部门公布的行政经费支出决算偏于笼统粗糙,如只公布了行政经费总数等,而没有专题说明其行政经费支出的具体细致去向。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行政经费专指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费用。行政单位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因此,不属于行政经费统计范围的部门和单位,就没有行政经费的公开内容。

  应公布人员数 公布出国组团详细情况

  京华时报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叶青,他认为公布人员编制数字是非常重要的。公布了人员数,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人均“三公”数,以及人均的公车、接待、出国费用,好给各部委排一个队,使得“三公”数字的公开起到警示作用。

  这次只有少数部门公布了人员数。各部门普遍不公布人员编制和数量的原因,可能是“三公”公布要求没有强制提到要公布人员数字,只说到公车数量、出国组团数与人员。我觉得有些遗憾,建议明年在国务院文件中对此要加以明确。

  同时,他还认为,从细化角度讲,我建议公布出国组团的流程,包括对出国考察限定要求、出国以后的工作流程,乃至回国以后公布成果,都有必要明细。这值得有关部门在设计明年“三公”公开制度时加以考虑。

  在经济困难、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有的部门“三公”数字逆势上扬,是不合理的。老百姓最希望看到“三公”数字的“负增长”。全社会上下应该同舟共济才对。

  钱花到哪里应该讲清楚

  “我注意到今年的决算报告,依然只披露功能分类信息,仍然没有包含经济分类信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蒋洪分析指出,功能分类信息体现的是财政支出的用途,而经济分类信息才真正能体现每笔钱的去向,比如工资、奖金、设备购置、差旅费等项目应该进行更全面的披露。所以,要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这个程度还不够。

  蒋洪认为,目前三公经费是单独列出来,就会造成公众难以看明白,难以让公众信服。另外,有的部门公务接待让下属单位结账,或者让行业企业埋单,这种转嫁的费用支出,公众很难对其财政状况进行评估。

  蒋洪建议,目前各个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详略不一,应该统一规范格式。他还建议,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

  ■解读

  1多个部门三公缘何只增不减?

  从公布的2011年三公决算数和2012年三公预算数来看,不少部门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很多。在国家三令五申压缩三公经费的情况下,缘何出现这种情况?

  从具体数据看,比如工信部三公经费增加1120万元,中科院增加1769万元,国家发改委增加908万元。

  从三公经费对比来看,在出国经费中,有的部门出国人数很高,达到数千人;有的则只有几十人,甚至几人。

  部门之间公车数量差距也非常大。有的部门几十辆,有的则上万辆。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系主任曾康华表示,此次公布的数据,基本是去年的决算数和今年的预算数。不少部门去年决算数要少于去年的预算数;而今年的预算数则是按照去年的预算数比对的,因此不少部门显得高一些。

  同时,由于部门职能的增加,三公经费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即便如此,上涨幅度也不应高于其他支出的涨幅。目前普遍存在三公消费浪费的情况,各个部门都还有压缩空间。

  2行政经费占比缘何差距很大?

  从统计数据看,部门行政经费从数额到占比,差别较大。有的部门行政经费支出几百万元,如中国社科院为751.88万元;有的则为数百亿元,比如国家税务总局,达到近393亿元。

  从行政经费支出占决算总额的比重来看,差别也较大。多数部门行政经费占比在20%以内,但部分部门占比不到1%,个别部门则占50%以上。比如科技部行政经费10502万元,决算总额2967379万元,占比0.35%.而海关总署行政经费869297万元,决算总额2035999万元,占比43.7%.对此,曾康华表示,这种差距跟部门职能有关,也可能是统计口径不清楚所致。按照规律,行政经费按照人头费和办公费来算,平均不会有太大差距。

  而此前调查显示,1978年,我国政府机关行政经费占支出总额占比4%左右,2006年为18.5%左右。随着公共事项的增加,办公经费会逐步上涨,但不会突然大规模上升或下降,当前在20%左右应该属于正常状态。

  叶青认为,行政经费当前公布还是不够详细,下一步需要具体细化。

  此前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从这次统计的60多个部门看,超过一半的部门行政经费总额超过亿元。

  行政经费占比最高达99%

  从量上看,国家税务总局行政经费支出额达到3929807.91万元,海关总署为869274.29万元;铁道部为570725.33万元;质检总局为254168.48万元。

  部分部门行政支出额相对较低。如中国社科院为751.88万元,国务院参事室1808.05万元;国家宗教事务局为2648.61万元。

  从行政经费支出占支出总额的比重来看,绝大多数单位占比在20%以内,部分单位占比不到1%,个别单位行政经费占比则超过了50%.其中,外汇管理局行政经费占比高达99%,国家信访局行政经费占比达到59.2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政经费占比为0.39%,广电总局行政经费占比为0.17%.三公经费削减单位不足一半按照国务院要求,2010-2012年部门预算编制中,均按照零增长原则对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核和控制。

  从昨日公布的各个部门数据发现,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数额低于2011年决算数额的单位,不足总数的一半。从削减的情况看,国家海洋局削减较多。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数为9771.25万元,2012年预算数为8595.71万元,减少了1175.54万元。文化部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数为4566.08万元,2012年预算数为3688.69万元,减少了877.39万元。

  不少部门则有所增加。数据显示,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数为203842.15万元,2012年预算数则为213289.77万元,增长了9447.62万元。

【南都网】http://gcontent.oeeee.com/d/ba/dba132f6ab6a3e3d/Blog/703/ecb8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