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缘乡韵之八:初进济宁


  1950年秋,我考进了离家一百二十华里的山东省立济宁中学(现济宁一中前身)。济宁,是我自幼就十分向往的地方。它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微山湖北端,大运河之滨。东毗山青水秀的临沂,西邻牡丹之乡菏泽,南与枣庄和徐州交界,北与泰安接壤。一向被誉为“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市区则有“江北小苏州”之美称。

  济宁是孔孟桑梓,儒家文化发祥之地。城市建制悠久,在不同历史时期,一直是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清末,维新变法之后,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建立,济宁中学的前身——直隶州官立中学,就是其中最早的新学之一。济宁中学乃山东为数不多的省立中学,校长郑又樵,原为济宁市教育局副局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在当时刚解放不久的艰苦条件下,均属一流,在鲁西南享有很高声誉,吸引了济宁乃至鲁西南、苏北等地众多学子,可谓人才荟萃,桃李芬芳。

  乡下学子,初进名城名校,就像刘姥姥初進大观园,眼花缭乱,处处惊奇。记得入学报到的当天晚上,我们几个老乡正在宿舍摸黑聊天,突然间电灯亮了,啊,电灯,这就是电灯!我们高兴地围着灯泡左端详右端详,越看越感到神奇。然而,最使我们感到神奇的还是第一次看电影。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学校通知:晚上去影院看电影。平静的课堂顿然像开了锅。特别是我们这些从乡下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看电影,怀着激动的心情,草草地吃过晚饭,就急不可耐地等待着集合。当大家在影院坐定之后,离放映还有一段时间,于是便开始了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初中部与高中部之间互相拉歌,歌声、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气氛欢快而热烈。

  放映的铃声一响,顿然鸦雀无声。音乐声起,屏幕慢慢推出片名“赵一曼”三个大字,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接着,便全身心地沉浸在紧张而激烈地抗日故事当中:1933年,在日寇铁蹄统治下的哈尔滨,腥风雪雨,民不聊生。为反抗日寇对我同胞的摧残和凌辱,我地下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发动工人愤起罢工,遭到日寇的残酷镇压。为保存革命力量,她带领部分工人奉命转移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她同我抗日联军某团王团长一起,率部英勇杀敌,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在一次突围中赵一曼不幸负伤,落入日寇手中。她以刑场作战场,英勇不屈,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后来在爱国看守老董和护士小韩的帮助下,好不容易逃出魔掌,又被鬼子发现,饿狼般地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看到这里,我屏着呼吸,心都快跳了出来!这是我来济宁中学之后,受到的一次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课。